编辑推荐
★ 从作为术语的阴阳概念到作为范式的阴阳思维,通过阴阳的实用化历程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
“阴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并非某个宗教或思想流派的专属,本书也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对其加以区分。相反,作者选择了从阴阳如何填充宇宙、建构世界、指导生活、帮助修身等实际问题入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典籍资料,丰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此过程中,“阴阳”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狭隘理解,而是不断蔓延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得以借此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 比较哲学的视角 中国语境的阐释,材料丰富,视野广阔,从多个层面解读阴阳
在本书中,作者不断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学经典,也不断引用中国当代学者和外国汉学家解读阴阳的作品,试图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从多个面向、多个角度解读阴阳。不过,本书虽然引用了外国学者的相关解释,也借鉴了一些西方哲学术语,但始终与西方哲学的假设、范畴、框架和概念保持一定的距离,始终在中国的语境中来解读阴阳。
★ 立足当下,重新发掘古老的思想资源在当代的实际效用
“阴阳”是一个已经过时的概念吗?阴和阳本该是对立统一、彼此平衡的,然而在中国古代,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往往正是在“阴阳”的名义下被合理化的。这到底是对阴阳的错误理解还是有意曲解?在两性平等意识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的当下,重新全面解读阴阳,有助于推动两性之间的平等,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内容简介
“阴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阴”和“阳”这两种力量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然而,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却更为复杂和微妙。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矛盾的二元概念是如何构成中国古代宇宙论、本体论、伦理学之基础的呢?“阴阳”又是如何作为一种修身之法、行事策略,在人们的家庭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呢?
本书通过征引大量的历史和文本资料,考察了“阴阳”概念的范围和作用、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意义,以及它与中国众多的哲学流派和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本书将“阴阳”放在明确的哲学基础之上,放在中国诸多文献典籍的原文当中来考察,使其与西方哲学的假设、框架和术语保持距离,以中国哲学的视角,全面而精准地还原了“阴阳”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