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流年(茅盾文学奖得主《人世间》作者梁晓声重磅作品!回首岁月,过好当下!)

以亲身经历为一手资料,以生活化语言记录从前的中国人日常,清醒评点过去、当下的社会各阶层现象
编号:
217209787550741485
销售价:
¥39.20
市场价:
¥49.00
 
  • 月销量: 1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1.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散文精选。他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这些年来笔耕不辍,创作已逾千万字。他致力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将笔触对准普通人,描绘普通百姓的平凡人生。
  2.梁晓声是过往岁月的记述者,更是人间清醒的点评者。他以生活化的语言记录了从前的烟火人间,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令人倍感亲切;又以犀利的言辞清醒评点过去、当下的社会各阶层现象,简洁明了,一语中的。他的文字切中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的内心,让读者获得内心的安宁。
  3.本书精选了梁晓声近年创作的近三十篇散文随笔,记录了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平实质朴,打动人心。如果你感到疲惫,那么不妨回头看看。岁月,不是无情的流逝,而是珍贵的沉淀。

 
内容简介

  知名作家梁晓声散文集,收录梁晓声近年创作的近三十篇散文随笔,语言平实,内容质朴,讲述作者的切身经历。书中内容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立足当下,回忆当年的种种,其中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有对普通人故事的记述,也有作者自己的感怀。作家梁晓声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细节,展现了中国多年来的沧桑巨变,贡献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设设想。书中的文字将他的家国情怀一一呈现,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热血与风骨真切动人。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目  录
  恋爱那些事
  结婚?离婚那些事
  涨工资那些事
  评劳模那些事
  分房那些事
  当年修房子那些事
  衣帽鞋袜那些事
  衣帽鞋袜那些事
  从前,购粮证那些事
  从前,购物证那些事
  关于读书那些事
  看电影那些事
  歌曲与乐器
  知青与知识
媒体评论

  在现实题材创作这条主线上,作家梁晓声以沁润广原厚土的笔墨雕刻人物、描绘家国、激励人心。
  ——《人民日报》
  作为平民的代言人,梁晓声几乎把笔触全部对准了社会弱势人群。这些弱势人群并不都只是令人同情的对象,他们有他们的倔强的存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与社会不公正的力量抗争。
  ——北京大学  教授陈晓明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 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

在线试读
  一
  记忆中,在我下乡前,似乎只穿过三次新衣服。
  一次是五六岁时,大年三十儿的晚上,父亲从沈阳或吉林回家,给我买了一件新棉袄。当年东三省是重工业基地,身为东北建筑总公司一名工人的父亲,支援沈阳和吉林两地的大厂建设,工资是有补助的。收入多了,父亲高兴,就为我和哥哥各买了一件棉袄。晚饭后,我出去放小鞭,邻家孩子放的“滴滴花”将我的棉袄烧出了一个大洞。父亲很生气,扇了我一巴掌,从此我口吃了。关于我的口吃,在自己的哪一篇小文章中曾写到过;并且,也作为情节在电视剧《年轮》中出现过。
  我第二次穿新衣服,是在小学二年级时。记得很清楚,已经入秋了,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母亲为我买了一件紫色的秋衣。穿上新秋衣后,母亲命我去打酱油。我一路走得很快活,那时的我开始爱美了,新秋衣使我觉得自己的样子肯定挺神气。当年的北方百姓人家几乎都有盛酱油的大玻璃瓶子,可装三斤酱油。那种大瓶子,空的也不轻,装了三斤酱油后,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挺重的了。我是抱着它回到家里的,放下后,新秋衣被酱油染了一片。即使有漏斗,往瓶子里倒酱油时也不可能完全不洒在外面呀。母亲命我立刻脱下新秋衣用清水泡盆里,怕不立刻那样酱油色洗不掉了。母亲并没责备我,只怪自己不该让我一次买三斤酱油。尽管洗得及时,新秋衣干后还是留下了难看的痕迹,也缩水了,穿着不那么合身了。在相当长的日子里,我挺恨那个小杂货铺子为我打酱油的男人。依我想来,他应该用纸替我将瓶子擦干净。
  当年百姓人家的孩子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是不寻常的事,所以我记忆深刻。两次新衣服上身,转眼就成了破的、难看的,足见我小时候是个倒霉蛋。
  哥哥长我六岁,我经常所穿的是他穿小了的旧衣服。在从前,弟弟妹妹接着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旧衣服实属正常,家家如此,我也从没半点委屈感。
  第三次穿新衣服,我小学五年级了,母亲用白布和蓝布为我做了一套队服。我已经是少先队员了,有一身队服是学校要求,必需的。如果连白球鞋也算上,商店卖的一套正规的队服十几元钱——两个弟弟都先后上学了,父亲已成了“大三线”建筑工人,每月寄给家里的钱却并不多。生活开销大了,母亲舍不得花十几元钱为我买一套队服,这是当年的我也能够理解的。全班有十几名学生的队服是母亲们做的,我是其中之一,不怎么觉得成为面子问题。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