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我的童年不完美,但你的童年可以更美好
每个人对童年都曾有过美好的期盼。我们希望自己的童年充满爱,开心的时候有人分享,难过的时候能得到安慰。我们期待那段时光永远温馨而美好。但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发现:完美童年并不存在。
大多数人的童年生活会经历一些不如意。这些不如意可能是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是努力了很久,克服恐惧,学会了一项技能,却没有得到父母肯定后的失落,抑或是父母的争吵让我们误以为做错的那个人是自己,又或者是经历了某些更严重的事件。不管是哪个,这些经历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一个个印记。其中一些印记会因为更多肯定的声音逐渐淡化,但另外一些未被妥善处理的记忆却慢慢地变成了心中的伤痕。
伴随着童年印记长大的我们,如今也变成了孩子的父母,成为塑造孩子童年很关键的那部分。然而,当孩子对美好童年的期待需要我们鼓励时,内心尚未愈合的伤痕往往会扭曲了我们对孩子的回应。原本应该充满鼓励的话语,可能变成了“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早就会了”。当我们试图安慰难过的孩子时,曾经失望过的心可能会让我们用冷漠的语气回应:“这点儿挫折都受不了?”久而久之,那个被受伤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在负面回应中积累了新的伤痕,逐渐变得不相信自己、缺乏安全感,甚至失去了原本属于童年的快乐。
心理学上称这种“无形遗产”现象为代际伤害。这种代际传递的伤害会不断地在养育过程中循环,不仅会伤害过去的孩子,也会伤害现在的孩子。许多父母对此常常感到矛盾而无力。他们会说“我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或是“我父母就是这么对我的”,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打破代际伤害的恶性循环,西班牙知名儿童心理学家贝阿特丽斯·卡苏罗为我们重新审视了其中的根源。她指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童年,首先我们必须走进自己的童年,去治愈那个受伤的自我。只有当我们自身的伤口得到愈合,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类似的伤害。
卡苏罗重新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对孩子的伤害。所谓伤害,并不是只有打骂、体罚,任何对孩子的不善待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虐待。威胁、恐吓,甚至不恰当的奖励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她还强调:“父母有抚养孩子的责任,但不必对所有事情负责。我们无须让自己陷入神经质的内疚,偶尔的放松反而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卡苏罗还带领我们一步步学会与内心的童年自我联结,理解童年经历如何在成年的自我中体现,最终,我们能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孩子,更加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感受。
这些探讨和建议不仅让我们深刻反省,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方向。我们的童年或许不完美,但孩子的童年可以更美好。这是一种期许,也是一个行动指南。通过自我觉察,识别那些曾经的伤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回应孩子,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循环,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尽管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步的努力都是在为孩子铺设更加美好的童年。
作者序
让过去的你,帮助现在的你
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笛子手不小心中了魔咒,陷入了一支古老的乐曲中。每当他吹奏时,乐曲的旋律仿佛化作无形的枷锁,会将他紧紧束缚。他越是努力挣脱,音符便越发紧绕,令他难以脱身。他无数次尝试突破,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正当笛子手感到无助和绝望时,他遇到了一位智者。这位智者听完他的哭诉,缓缓说道:“要打破这支乐曲的魔咒,你必须倒着吹奏。沿着这首乐曲的轨迹倒回去,你就能解开束缚的枷锁。”
听完智者的建议,笛子手虽心存疑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当他缓缓倒吹起乐曲时,每一个倒放的音符仿佛都在解开他心头的锁链。随着旋律逐渐回溯,压抑在他心头的重担也渐渐消散。最终,在他吹到乐曲的起点时,魔咒彻底消散,笛声重新恢复了自由与灵动。
这个古老的传说给我们透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多时候,前行并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勇敢地倒回去,直面曾经困住自己的问题,反而能打破枷锁,找到真正的答案。
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我经常会遇到焦虑而无助的父母来咨询育儿的困扰。他们的问题各式各样,比如: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儿子12岁了。小时候我们关系很好,他什么都愿意跟我说,可最近他变得越来越疏远。每次我们试图沟通,但结果总是不欢而散。我不明白,难道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无法沟通了吗?我感觉自己正在慢慢失去他。”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的儿子6岁,总是在我和别人交谈时插话打断我们,弄得场面很尴尬。我尝试教他学会等待、轮流说话,可他好像完全不在意这些规矩。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都很无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纠正他的行为。我很担心,他以后会不会因为这样的行为在社交场合遇到麻烦。”
“贝阿特丽斯医生,我的女儿3岁了,脾气特别急躁,想要什么东西就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大哭大闹。我有时被她的情绪搞得非常气愤,但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安抚她。”
看着父母们无助的神情,我通常会给他们讲述这个故事,并告诉他们:“让过去的你,帮助现在的你。”
过去的你是孩童时期的你,现在的你是当了父母的你。通过回到自己的童年来理解孩子的童年,就像倒着吹奏乐曲,你无须任何方法,就可以破解育儿的困境。
例如,我请那位母亲回忆她小时候在大人们交谈时插话的经历。“我小时候插话是因为特别希望引起父母和大人们的注意,让他们觉得我很棒。但那时我太小,根本不懂得社交有时需要遵守规则。”之后,她恍然大悟,笑着说:“谢谢您,贝阿特丽斯,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对待我的孩子了。我不仅要教他规则,还要理解他想被关注的需求。”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表示,他们的童年很糟糕。“原生家庭的阴影”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这件事上感到不适。但我想说的是,童年的我们认知有限,就像站在一个洼地,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的诠释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扭曲的。而现在的你已经经历了很多,有了更高、更广的认知,如果能不带评判地去回忆童年发生的事情,无论你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糟糕的,你都能对自己的童年有更深的理解,并能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养育孩子。
一位母亲分享了这种不带评判回忆的成功经验。小的时候,有一次她不小心跌倒了,膝盖磕破了皮,疼痛难忍,哭着跑向母亲。而母亲只是淡淡地说:“小孩子摔跤很正常,站起来自己走。”那时的她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关心。然而,今天,当她自己成为母亲后,她学会了用不评判的心态去回顾这件事。她理解了母亲并不是缺乏爱意,而是用她那一代人习惯的方式表达关心,希望她学会独立和坚强。
这个转变不仅帮助她放下了童年时的伤痛,也让她在育儿这条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不再受限于过去的埋怨情绪,而是用觉察和智慧将那段记忆转化为一份柔和的力量。今天的她,在教孩子独立时,选择了一种更温柔的方式。
实际上,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位睿智的觉察者。回到童年,用我们现在的智慧和经历去重新理解那些曾经困惑我们的经历和情绪,就像笛子手打破古老旋律的“魔咒”,无须方法,只需重新走一遍,就可以在育儿这条路上吹奏出自然灵动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