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的陷阱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养育孩子不该是一场孤独的战争!著名经济学家深入调研,揭开万千父母的困境与挣扎,精准破解教育不平等难题。
编号:
217209787575303200
销售价:
¥49.80
市场价:
¥59.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全社会对父母要求颇高,却鲜少提供相应的支持;
育儿意义重大,新手爸妈却缺乏对育儿技能的培训;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养育孩子不该是一场孤独的战争!
教育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缺陷,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更努力。著名经济学家深入调研,揭开万千父母的困境与挣扎,精准破解教育不平等难题。

 


内容简介

为人父母是劳心劳力的一份工作,但它很少得到政府的支持。父母不得不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工作,得不到认可或补偿。育儿行业没有代表其利益的组织,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在《为人父母的陷阱》一书中,希尔杰解释了这种低效、不公平和令人沮丧的状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不仅限于照顾,而是必须帮助孩子培养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所需的技能。然而,即便是富有爱心的父母,都没有接受过技能发展方面的培训;许多人想寻求帮助,又无力承担费用。这种情况加剧了不平等,大大减少了孩子日后成功的机会。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尔杰认为,政府应当提供协助父母的综合计划,从而减少而不是增加对父母的要求。


作者简介


纳特·G.希尔杰(Nate G.Hilger)

经济学家、数据科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对儿童发展和不平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媒体都曾报道过他的研究成果。


目  录

引 言 
 
1 另一种现实 
2 父母究竟在做什么 
3 教老父母新技巧
4 为什么父母不能自己培养技能
5 技能发展和种族不平等
6 求少方可得多 
7 为什么我们不投资技能发展 

附 录
致 谢
注 释 


媒体评论

《为人父母的陷阱》对美国的育儿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分析,大胆地提出了改变政策,以新的方式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支持。
——詹姆斯·J.赫克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很少有书能打开你的思路,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一个问题。这本书是个罕见的例外。希尔杰认为,父母的正确角色不是为孩子提供成功所需的技能,而是团结起来,在公共领域倡导新的、更好的政策。这本慷慨激昂、可读性极强的书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策议程,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严重的不平等。
——伊莎贝尔·索希尔 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本书无疑是本年度至关重要的书籍之一。这本书具有开创性,文笔清晰,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们对父母的不合理期望一一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学者、政策制定者、活动家以及父母的之书。
——赛思·斯蒂芬斯-达维多维茨 畅销书《人人都在说谎》作者


在线试读

引 言 
过去20年间,许多行业为保经济利益,不惜砸重金多方游说。美国商会豪掷15亿美元为商业利益护航。工会拨出7亿美元保障劳工利益。各房地产、医疗、制药、航空及石油公司共花费30多亿美元。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也拿出了3亿美元支持老年群体。 
有一个主要行业不在上述榜单上。以诸多标准衡量,它都是美国最大的产业。但由于游说失败,该行业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政策支持。行业内大量工人只能孤军奋战,既得不到承认,也得不到补偿。他们的辛勤劳动从未被计入官方数据,好像见不得光或不合法似的。也不存在能为他们争取利益的集中组织。相较于其规模,长期以来,投入于改善该行业现状的研发资金简直微乎其微。行业的潜在产能只有极小一部分得到了开发,行业内的工人们忙得焦头烂额,却仿佛总是在做无用功。
到底是什么行业如此巨大,却形同鬼魅?是育儿。
育儿的两面性
人们普遍认为,育儿并不是一个“行业”,父母也不是“工人”,有这种想法是情有可原的。父母自愿承担了育儿工作。这是他们自己想要做的,且非常乐意免费上岗。从多方面来看,育儿已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爱或生活方式。然而,即便是为爱发电,却依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正因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育儿完全称得上是一个重要行业。
美国的父母每年为7 400万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儿童发展服务,如同干了份全职,甚至还要加班的工作。按市场价——市面上类似服务的报价——计算,这些父母创造的年度总产值已逾5万亿美元。2 这样算来,育儿就是美国最大的行业,位居第二的医疗保健行业年度总产值不足4万亿美元,差距不可谓不明显。回过头想想,如果我们把父母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的成员会怎么样?在这样的职位上,父母需要承担两大类责任。
一是关怀孩子。关怀是育儿中较个体化的一面。父母会尽其所能地给予孩子爱、庇护、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欢乐,为孩子遮风挡雨。关怀子女的父母还会把自己珍视的文化习俗、传统礼节和信仰传承给孩子,为孩子的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是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育儿中较专业化的一面。子女的技能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父母煞费苦心的投入。所谓技能,绝不只是数学、阅读之类的“书本智慧”,还包括了诸如力量与灵敏、自信与智慧、坚忍与纪律等一般性品质,以及打橄榄球或打网球、下象棋或弹吉他、补轮胎或生火等具体技能。种种技能都将为孩子们在成年后的独立发展保驾护航。
技能是财富,是“资产”。久而久之,所有类型的资产都将为其所有者带来经济价值。比如,股票能够产生股息和资本收益,房地产能够产生租金,汽车能够提供交通服务……技能从更高的收入、职业满意度、健康和快乐的形式产生价值。
尽管技能多种多样,但都具有一些关键的共同点,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资产。或许其最为关键,同时也最为奇怪的特点是,技能乃传授或学习的产物,而非以固定价格即买即得的商品。学习技能的过程很复杂,不同的人会付出不同的时间和努力,经历不同程度的内心挣扎。
我们把技能与其他类型的资产做个比较。比如股票,任何人都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里以实时价格(目前每股为2 349美元)购得谷歌公司的股票,然后就能开始赚取股息和资本收益。汽车也是一样,任何人都能以大约3.3万美元的价格买到一辆全新的基础款福特探险者,然后就能立即把车开走。年产数千辆探险者的工厂把货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把装配完整的汽车卖给你。技能的获取过程与之大相径庭。你可没法从经销商或交易所那里以实时价格购买“基础款”读写能力、坚忍或吉他演奏技能。要想掌握这些技能,你必须寻求老师、社区或指南的帮助,进而学习、观察、遇到难题并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焦虑,寻思进度缓慢是否正常,寻思无底洞般的投入是否值得。因为技能是传授或学习的产物,而非买卖交易的商品,所以技能要比其他资产的获取过程更加复杂,也更容易走偏。
经过岁月的沉淀,我们将关怀和技能培养融合成一个词:育儿。不过,在现实中来看,鉴于技能的特质,关怀和技能培养其实天差地别。
关怀是平等的,大多数人都能做得很好。但请注意,这并非绝对。也有父母会恶劣地虐待、疏离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名为“由自恋狂抚养”的网络小组,其成员已超60万名。从《麦克白》到《玛蒂尔达》,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冷漠的父母。不过,大多数人在为人父母之后,还是会对自己的孩子承担照顾的责任。在纯粹爱意的驱动下,许多父母甚至能够激活某种关怀孩子的天赋。
与之相比,培养技能就没那么平等了。并非所有父母都能胜任。即便是关怀孩子得心应手的父母,在技能培养方面束手无策的也屡见不鲜。
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觉得很焦虑?我是在责怪某些父母无能、不称职吗?我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我也很能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爱孩子的父母都应当具备培养技能的能力,任何不这么认为的人一定是在质疑这种爱。在我看来,这种偷换概念就是“为人父母的陷阱”,许多父母都会因此自缚手脚,从而无法思虑周全,帮助自己的孩子成年后获得成功。
为什么“为人父母的陷阱”长久存在?因为它是维护一代代人类社会最深层权力等级制度的存在。富人和白人的成功只能是因为他们更加优越,而非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更容易接触有利于技能发展的精英资源。长久以来,除了儿童培养,各行各业都在有意淡化女性的地位,这也只能是因为男性更加优越;因此,儿童培养必然会被归于简单且本能的工作。
在本书中,我将聚焦于当今的美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某些技能的价值仍在持续上升。但实际上,将儿童的技能培养交托给其父母这一延续数千年的惯例,已然成为助长不平等的温床。因为孤立无援的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力培养复杂的技能。正如心理学家乔治 · 斯托达德所述:“国王的核心优势并非血统;而是从出生起就能享受全面的保护和教育的权力。人们时常忽略这一点。”纵观历史,不同的技能都伴随着更多的机遇和财富,但这样的发展由父母决定,因此被默认为精英专属。从中世纪欧洲的读写和计算能力,到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再到封建社会的体力与脑力建设,这种模式始终存在,只是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
许多技能的培养都超出了大多数父母的能力范围,若你会对此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其实就是因为受到了几个世纪以来混乱且剥削式的常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甚至可能会萌生出一丝羞愧——为自己的育儿方式感到羞愧,或为自己的傲慢、对其他父母的指指点点感到羞愧。这种羞愧感正是错误观念存在的原因。我们的语言本身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个错误观念定义了一个词:养育,而养育一词涵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关怀和技能培养。一旦有人质疑父母在某一方面是否具备同等的能力,就会被扯到另一方面上,认为这好像是在说,许多父母都不关心自己的子女。
这就是为人父母的陷阱。在本书中,我们将去探索如何辨别、避免及解决为人父母的陷阱,怀揣对更美好现实的希望,把焦虑转化为政治力量。事实就是,父母能够且应当以关怀子女为主——这样就够了。
技能的力量
技能是经济的基石,因此,技能培养尤为重要。2020年,从大豆、手机到外科手术、冲浪课,商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20万亿美元。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何而来的?一部分来自对土地、建筑和器械等“资本”的利用,但大部分都来自“劳动力”,或人类的技能——这一部分约占三分之二,即年均14万亿美元。
技能是整体收入增长的推动力,也是收入不平等的帮凶。运气、社会关系、倾向,以及从工会到最低薪资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都会受其影响。技能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尤其是在两种最令人忧心的不平等现象中:一种是针对不同阶层的儿童,另一种是针对不同种族的儿童。
如今在美国,与后25%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相比,前25%的富裕家庭的孩子每年大概能多赚5万美元。这样算来,富家孩子的优势就相当于在18岁时继承了一笔近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黑人与白人的收入差距基本在年均3.6万美元左右。与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和社会关系等其他因素相比,技能在就造成阶层和种族层面的差距方面有多重要?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办法之一就是比较不同阶层和种族的孩子长大后的收入,且前提是他们在童年时期掌握了相类似的技能。
当然,技能的判定也颇有难度。武装部队资格测试(AFQT)算是一种方法,它类似于智商测试,局限性明显。这类测试判定的是通常被称为“认知”技能的一小部分,比如基础数学、阅读理解和图形识别。自控等行为技能、自信等社交技能或坚忍等情感技能则都不在测试范围内。不过,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参加这种认知技能的测试时,富裕和贫穷家庭的孩子表现得一样好,那么他们未来收入的差距就会缩小70%。虽然富裕家庭的孩子最终还是会更富有些,但深究起来,也是因为AFQT并不能体现他们全部的技能优势。
正如我们所料,黑人和白人的收入差距在AFQT分数上的体现没那么夸张,没有70%,而是大约50%。虽然很多人都是仅凭一项小测试对技能的判定去说明种族收入不平等的现象,但这其实已经佐证了歧视在美国社会依然力量强大。日常生活中的侮辱行为就是一种歧视,比如在商店购物时被“重点关注”,在过人行横道时需等待更长的时间,以及在就业、医疗保健、刑事司法和诸多保障经济发展的系统中遭遇严重阻碍等。事实就是,长期的歧视也会让有色人群更难掌握技能。
AFQT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这充其量只是一项小小的测试,其分数完全不足以体现技能不平等对经济不平等造成的全部影响。要想探究更广泛的技能,可以观察对象群体是否上过大学,以及就读大学的类型。通常来说,上一所好大学不仅需要在类似AFQT的SAT和ACT等考试中拿到较高的分数,还需要优异的平时成绩、教师推荐信、申请文书,以及体育、音乐或社会活动等课外活动经验。除了入学所必需的技能以外,好大学还会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因此,更全面地评估技能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选择就读于一所大学的同一专业,且表现相近的富裕和贫穷家庭小孩,或黑人和白人小孩,比较他们后来的收入状况。不过,因为需要大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搜集非常详细的数据,所以还是很难把握。但在2017年时,有一个经济学家团队率先采用了一组惊人的新数据,开了个好头,本书中也将反复用到。他们开创性地比较了出自同一所大学的富裕和贫穷人家孩子的收入状况。其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美数千所大学中,19岁时考入同一所大学的富裕和贫穷学生,其未来的收入差异会缩小约80%。换句话说,大学同学的职业生涯似乎会奇迹般地在一种几近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展开。
这些关于大学和测试分数的发现表明,在当今的美国经济环境中,技能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关键因素。对于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这显然是对的,但对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小孩来说,就没有那么绝对了。我们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将会看到,尽管歧视依然存在,但技能对种族不平等的影响要比这些数字所呈现的更大,因为群体技能和个人技能的运作方式也存在差异。
技能在提高经济收入方面功不可没。如果能设法拓宽获得技能发展资源的途径,就能大幅提高整体收入,从而尽可能地消除美国不平等现象中危害最大的因素。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