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做哲学

编号:
217209787108078964
销售价:
¥42.00
市场价:
¥49.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教育者以及通识教育研究者。

跟一般的哲学通识读物不同,这本书是作者从事儿童哲学教育本土化实践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与呈现。它包括了三大主题: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

 
内容简介

随着儿童哲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更多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从“儿童是否有能力做哲学”转变为“儿童应该如何做哲学”。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全书以神话故事里的哲学、生活里的哲学以及未来哲学这三个主题为结构,分享了如何选取适当的素材、如何设计问题等教学环节,从而撬动孩子们潜在的哲学思维,展现出作者对儿童哲学的思考以及实践心得。

本书的撰写尤其注重儿童性与本土化。

作者简介

颜志豪,中山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投身基础教育,先后在广州南奥实验学校、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任教,从无到有地开创了适用于中国本土学生的儿童哲学课程。他的教育创新实践引发了《三联生活周刊》《教育家》《南方都市报》《外滩教育》等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2019 年,他开始介入儿童哲学师资培训,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儿童哲学实践导师。现旅居伦敦,正在攻读英国教师资格研究生课程(PGCE)。

目  录
推荐序 最好的启蒙是哲学启蒙,
    最迷人的快乐是孩子的快乐 苏德超┈ 001
导 语┈ 009
神话故事里的哲学┈ 025
1.1 创世:盘古为何要开天地?┈ 026
1.2 人的定义:索拉丝的难题┈ 035
1.3 人的本质:看手掌纹,能预知命运吗?┈ 044
1.4 爱与喜欢:女巫故事引发的难题┈ 053
1.5 节日:圣诞老人存在吗?┈ 062
1.6 虔诚与信仰:人为什么要拜神?┈ 072
1.7 鬼神的证明:鬼存不存在?┈ 080

日常生活里的哲学┈ 089
2.1 虚实:甜甜圈的洞存在吗?┈ 090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语:
我一直关注哲学教育的前沿实践。颜志豪博士的这本书让我看到儿童哲学在中国教育中的广阔前景。他将深奥的哲学思想融入中小学课堂,探索出一条独特且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本书凝结了他多年来的实践智慧和理论反思,是儿童哲学领域不可多得的著作。我相信,它不仅能启发一线教育者,也能为哲学教育的普及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强烈推荐!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志豪的儿童哲学教学,不是在对孩子们进行哲学培优,而是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用哲学去陪着孩子们成长,就是要持续呵护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鼓励他们去追问认知的前提、生活的逻辑和生命的边界。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线试读
导语 节选

什么是儿童哲学?

很多刚开始接触儿童哲学的人都有这样的误会:儿童哲学课,就是把哲学教授请进幼儿园及中小学讲讲哲学。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很快意识到了,哲学的讲授模式在中小学的适用性非常有限,而且年龄越小越不适用。从幼儿到小学阶段,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课程模式是依托绘本材料,以培育探究团体的方式来做哲学。在这样的哲学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心,而是思辨共同体的组织者、观察者与记录者。
儿童哲学课程的开设,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 有直接的关系。在哥大教逻辑学时,李普曼对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感到不满,他们思维僵化、逻辑混乱、好奇心缺失。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进入中小学探索儿童哲学的可能性: 在思维仍未固化时,积极介入儿童的思维提升。
李普曼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设计了儿童哲学课,从本质上讲,这其实是一门思维训练课。围绕着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训练,以探究共同体的方式推进讨论,也连带着训练了倾听、合作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这一点看,李普曼的哲学课并没有以儿童为中心,课程的需求也并非基于儿童的诉求,课程初衷就是为了改造儿童,赶着在孩子成年之前,把逻辑学的课补给孩子。因此,国内儿童哲学专家刘晓东教授才说,儿童哲学课的诞生便具有了“原罪”。因为,李普曼并没有从儿童视角出发来设计课程,而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改造我们的儿童。翻开李普曼团队编写的教材,《教室里的哲学》《灵灵》等,你可以发现,教材虽然是给孩子用的,但语言与内容却是成年人的。教材里的对话,乏味无趣,很少有儿童视角。假如有人把李普曼团队编写的教材跟中考高考教辅书放在一起售卖,似乎也没什么违和感。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