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党史中的红色辽宁

一部权威 通俗的党史读物 以百年党史中的辽宁“六地”为专题 深挖“六地”思想内涵 讲述辽宁红色故事
编号:
217209787547065464
销售价:
¥74.80
市场价:
¥88.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一部权威、通俗的党史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地解读辽宁红色精神的图书,是一部“专业人员不觉其浅,普通大众不感其深”的新时代大众化、普及化的权威党史读物。图书以百年党史中的辽宁“六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为专题,深挖“六地”思想内涵,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书生动阐释了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对追寻辽宁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全有,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规划部部长,辽宁省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从事党史工作20余年,曾多次参加全国党史党建类重大课题研究工作,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辽宁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执笔人,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1—2025年重大课题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撰稿人之一,参与编写党史图书20余部。

目  录
抗战烽火
综述篇 
  抗战从这里开始 / 002
事件篇
  热血丹心映红枫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的艰苦斗争 / 012
  青史留名的“磨洋工”
  —辽宁“特殊工人”的抗日斗争 / 020
  育“鬼”成人重返家园的新生
  —日本战犯的审判、改造及日本侨俘的遣返 / 027
人物篇
  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旆满山河
  —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 / 036
  林海雪原任驰骋,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线试读
孤胆英雄震敌胆,人民战士勇当先
——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辽宁籍战斗英雄唐凤喜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提到抗美援朝,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英雄赞歌》,还有电影主人公—战斗英雄王成以一敌百的感人事迹。电影毕竟有艺术加工,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却真有这样一位王成般的人物,并且还有一首与他的事迹一起在朝鲜男女老幼中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初春的鲜花开遍了大地,晴空里飘扬着一面红旗,同志们热情地歌唱,歌唱我们的英雄唐凤喜。”
愤怒的子弹
唐凤喜,1928 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土城子村。青少年时,他就特别要强。1947 年6 月,不满20 周岁的唐凤喜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他随部队一起解放了东北,解放了全国。1951 年6 月,唐凤喜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第二○一师第六○二团战士、班长,后又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初到朝鲜时,因水土不服,唐凤喜患上了严重的赤痢病,发烧39 摄氏度多,在指导员的“严令”下,他只好住进了医院。经过几天的治疗,他的高烧逐渐减退,但痢疾还没有痊愈。虽然住院时间不长,可唐凤喜觉得像躺了好几个月,他渴望早日重返前线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唐凤喜的病由重转轻。为了早日恢复健康,他每天都坚持爬山锻炼身体。
一天,唐凤喜顺着公路朝山下走去,突然听到有人喊他,唐凤喜回头一看,在公路边不远处,有一间朝鲜老乡的茅屋,两个孩子跑过来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其中一个小女孩年龄稍大点,一张瓜子脸,水灵灵的大眼睛;另一个小男孩一张小苹果脸,很是聪明伶俐。正当唐凤喜和两个孩子说话时,从屋里出来了一位老大娘,唐凤喜亲切地对老人喊了声“阿妈妮”,并用不太流利的朝鲜语询问了老人的情况。原来,两个小孩是老人的孙子、孙女,女孩不满9 岁,名叫英淑,男孩刚满7 岁,名叫英浩。孩子的爸爸在战场上牺牲了,妈妈在稻田里插秧时被美军飞机炸死了。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家园,坚强的老妈妈除了依靠辛勤的劳动领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外,还拖着衰老的身体积极参加支前工作。了解了老妈妈一家的悲惨遭遇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后,唐凤喜深受感动。在医院治疗期间,唐凤喜常常惦记着这位朝鲜老妈妈和那两个可怜的孩子,经常到老妈妈家里帮她打水、扫地、砍柴,做些家务。
书摘插画
插图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