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走的人

如何在当代策划一场逃离?重磅非虚构文学,记录逃离者的生活百态,梳理人们逃离的社会成因,以细腻、共情的女性视角聚焦逃离原生家庭的女性,对倦怠时代的求解和疗愈
编号:
217209787549642649
销售价:
¥50.15
市场价:
¥59.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SHOU部深度书写“逃离者”的非虚构文学作品——记者李颖迪追踪三年,走访五城,采访超五十人,抵达社会情绪背后“逃走的人”的困境和内心
“逃离北上广,鹤岗白菜房价吸引年轻人”“女子鹤岗1.5万全款买房”这类新闻频繁冲上热搜,记者、非虚构写作者李颖迪花费三年调查,从网络上的隐居者聚落如“隐居吧”、豆瓣小组、QQ群,深入包括东北鹤岗、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等多座适合低成本生活、受到年轻人关注的城市,采访超过五十个逃离大城市、过上新型隐居生活的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并以数位不同性别、社会位置、心态的主角入手,从个体故事勾勒出隐居者的群像,完成这本深度书写“逃离者”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在监视和控制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唯YI正常”的生活逃走,从原生家庭、社会关系、狗屁工作中逃走,我们将通往何处?
本书深入“逃离者”的内心,呈现逃离之前的人生和动机——当富士康工人、保安、平台客服决定出走,摆脱无所不在的压缩感与漂泊感,摆脱冷漠疏离的家庭,不再寻求社会人脉和亲密关系——他们为何逃离,又将通向何处?以家庭、社会关系、工作环境等角度切入,作者记录下这股逃离风潮的成因,剖析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时代情绪。这是一个个逃离者的真实故事,也是对我们这个倦怠时代的侧写和反思。
★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靠积蓄维持ZUI低欲望的生活,与人隔绝——通过在鹤岗冬天隐居的经验,作者为我们呈现了逃离后的百态人生,探索了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现实障碍和未来可能性,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在鹤岗,我见到的这些人似乎生长出某个新的自我,它决定脱离我们大多数人身处的那个社会……这些选择来到鹤岗的人停了下来,像是进入一种生活实验,实验品则是他们自己。”
★以细腻、共情的女性视角,聚焦那些逃离原生家庭的女孩——面对从未拥有的自由,她们如何自处,重启人生?
在逃离者中,男性占更多的声量和关注,而女性群体很少被提起。除了还原男性逃离者的普遍心理和困境,作者更是以细腻、共情的女性视角,聚焦那些逃离原生家庭的女孩,全面地反映她们身而为女在追逐自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以及脱轨生活带来的种种快乐和挑战。书中记录下在鹤岗生活的女性群像,并以两位女性作为主要线索,写下她们不同的人生走向——获得平静的自由,或意外的死亡。
内容简介
《逃走的人》是记者李颖迪,追踪三年、走访五城,深度书写选择离开主流轨道、到低成本地区生活的“逃离者”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
在鹤岗神话的背后,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经济衰退、被世人遗忘的城镇,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以及一个个具体的、迷茫的、涌向那里的年轻人。这是一群逃离者的故事,也关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靠积蓄维持ZUI低欲望的生活,与人隔绝。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到大雪覆盖的边缘小城,作者李颖迪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如何策划和实践自己的逃离。
她记录了逃离者的来处——富士康工人、保安、平台客服,这些工作给人的压缩感与漂泊感,还有冷漠疏离的家庭,无法寻得的爱意;也与他们共度脱轨后的人生——在鹤岗,面对漫长的黑夜,窝在温暖的旧房子里,讨论生的意义,以及,孤独的死。
作者简介

李颖迪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供职于《智族GQ》《时尚先生Esquire》,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也在试着写小说。

目  录
第一部分
出走
隐居吧
第二部分
一通电话
雪城
水母
不同的房子
倒计时
生活实验
第三部分
一间公寓
第四部分
“把坑填满”
媒体评论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可能也是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在线试读
当我写这本书时,想起鹤岗,我首先想起的仍是那里的雪和那里的冷。不同于南方,鹤岗的雪蓬松、干燥。最初一两场,雪飘落在街道、屋顶、草地、车窗。雪在路灯下发亮。随后几天,雪慢慢融化。直到一场大雪——用当地人话说——雪“站”住了,此后鹤岗就将一直笼罩在白雪之下。雪逐渐增大,变得残暴,如龙卷风,城市严阵以待,连续的预警,铲雪车、挖机、警车四处劳作,将道路上的雪推到一旁。风中刮起烟雾一样的雪,漫天蔽日。平静时,雪又变得顽固,僵硬,冻住狗屎、烟蒂、人的脚印。街上,人们穿加厚的羽绒服、羽绒棉裤,戴防风口罩,但还是没一会儿就冻得身上疼。随着呼吸,睫毛、鼻孔、口罩里都结上一层薄霜。
这是一座与雪共生的城市。雪成为人们的度量衡,承担人们的欣喜、担忧与烦闷。伴随雪来的是如梦一般短的白日。下午3点,太阳落下,城市就陷入沉寂。这里似乎天然适合过上穴居的生活——正如来到鹤岗的年轻人所选择的生活。
2022年10月底,我从北京出发,带着一件短款羽绒服,两件毛衣,坐上前往黑龙江的飞机。鹤岗在黑龙江省北部,约有八十九万人口。网上能找到这些描述鹤岗的话:“地方政府财政重整”——2021年12月,鹤岗市政府公布取消招聘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计划,理由为财政重整;“人口流失”——2013年至2021年,鹤岗市区人口减少幅度达17.12%;“资源枯竭”——2011年,鹤岗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三批二十五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看多了这些,人们很难不产生这个印象:鹤岗,一个寒冷且遥远的边陲之地。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没有直达的火车、高铁或飞机,多数去鹤岗的人往往选择在哈尔滨或佳木斯中转。
我飞到佳木斯,拼车到鹤岗,在高速路“南风井”卡口排队、登记信息,看着运送成团草料的大卡车来往,再坐车来到市区。旅途漫长,徒增疲惫,那会儿想去中国哪里都不容易。电话里,一个女人要求我到鹤岗之后得居家隔离。不许点外卖,她说,当然了,你可以吊根绳子,从窗外把外卖拿进来。
我开始在网上寻找来鹤岗买房生活的人。我加入一个鹤岗的微信群聊,里头有两百多个从外地过来买房生活的人。线上群聊几乎每分钟都有人说话。一个女生说她开网店,用线上虚拟币交易。她的对白也很简单,“我不出门”。另一个女生,二十五岁,住在南边的“大陆南”小区,她是网络小说写手,最近一边写小说,一边帮人装修。一个女生画漫画,住在松鹤小区,和另一个女生相约晚上一起喝鸡汤,看恐怖片《乡村老屋》。一个女人从佛山过来,带着孩子。群里也讨论外界对鹤岗的关注。随着报道越来越多,一些人将备注改成“不在鹤岗”。
——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