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我第一次接触冥想是在 2003 年翻译一本书时。那本书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极大的创伤,案件在全美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她通过冥想奇迹般地走出了深渊,并最终在精神和心灵上实现了深刻的转变。书中提到,她接受了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的正念冥想治疗,这一经历成为她重生的关键转折点。
自那时起,冥想深深吸引了我。我决定练习冥想,并且至今已坚持了20余年。这段旅程让我结识了许多与我有相同追求的人。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引导我在冥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友的故事。她性格强势、急躁,从不允许别人质疑她的决定。她在生意场上也一度十分成功,然而,几年前的一次失败让她的自信心彻底崩塌,脾气变得更加暴躁。每次见到她,仿佛都能感受到她的情绪一触即发,几乎无法与人沟通。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决定前往喜马拉雅山隐修。几个月后,当她归来时,我几乎认不出她了。她眼中的执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柔和。她不再急于发表意见,而是静静地倾听,带着一种从容与稳重的气质。那一刻,我感到她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一般。我忍不住问她,是什么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她微笑着递给我一本书,说:“读读它吧。”那本书正是斯瓦米·拉玛的《静心之巅:在喜马拉雅山上冥想》。
从此,这本书成了我心灵的指引者。每当我感到迷茫或疲惫时,翻开它,总能让我重获内在的宁静,并激励我继续前行。书中有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冥想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为了以全新的视角去拥抱生活。”
书中详细记录了斯瓦米·拉玛的修行之路。他从小在喜马拉雅山中师从众多冥想大师和隐士,亲身见证了人类心灵潜能的无限可能。他曾遇到一位年逾八十的瑜伽士,每天肩扛一床重达40千克、由无数碎布拼成的“百纳被”,却依然健步如飞。他还见过一位皮肤如大象皮般厚实、风雨不侵的冥想大师,能够在一个地方静坐三个月修炼“蟒蛇定”。更难忘的是,他向96岁高龄的瑜伽圣女学习《奥义书》时,亲眼目睹了她夜不倒单的修行场景。
从这些大师们的身上,他汲取了许多经典书籍中学不到的智慧。
有一次,年轻的斯瓦米·拉玛与一位大师同行,突遇大雨。他下意识地为大师撑伞,而大师却温和地说:“把伞收起来吧,雨是天地之间的连线,我们不该阻断它。”这句话让斯瓦米顿悟,冥想不仅是内心的修行,更是一种与自然和宇宙重新连接的方式。
另一位印度著名的数学家,后来隐居于喜马拉雅山成为冥想大师,他告诉斯瓦米·拉玛,凝视既是一种视觉体验,更是一种深度的内心探寻。
当我们凝视一朵花、一片云,甚至一束烛光时,心灵会逐渐沉静,进入专注状态。而这种专注的力量能够激发出人类无限的潜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
还有一次,师父让斯瓦米·拉玛去拜访一位即将坐化的瑜伽大师。大师临终时的平静与从容让他感到困惑。他忍不住询问,大师轻声说:“时间到了,就该走了。要知道,我们不该站在自然的道上不动。”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震撼了他的心灵。他终于明白,冥想带来的不仅是平静,更是一种超越生死的智慧。
从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到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冥想大师之一,斯瓦米·拉玛的传奇经历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深邃而神秘的心灵世界。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粒种子,蕴藏着变革的力量。相信这一粒粒种子定会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带来深刻的转变与成长。
20年冥想练习者 周长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