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

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沉淀5年重磅新作;一位学者对中国青少年心理的调查;罗翔推荐
编号:
978-9787521779158
销售价:
¥62.00
市场价:
¥69.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地址: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央路12号中央路商场二楼
电话:
0429-5552299

商品介绍

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沉淀5年,作家梁鸿非虚构重磅新作
继经典非虚构作品“梁庄系列”之后,作家梁鸿再度执笔,此次她将视角对准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度走访三个地市的数十个家庭,创作出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2.跨越城市、县城与乡村,走进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呈现青少年的心理全景
作者深入孩子的内心,观察其如何看待自我、父母与社会;进一步走入家庭,剖析亲子关系及状态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与认知;也探访社会教育机构与精神医疗机构,了解孩子如何被治疗、被救助;进入学校,去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并思考时代精神与社会理念如何无形地塑造着一代孩子的成长。

★3.并非控诉,而是唤醒。在习焉不察的话语和行为中,重新思考我们的思维结构和情感方式
以少年的个人故事为中心,展示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启发我们思考:在我们的文化内部,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观念中,隐藏了多少与爱背道而驰的行为惯性。

★4.重新理解如何爱,如何在人与人的根本之处建立连接
这本书探讨更多的是我们如何爱、如何理解、如何相处的问题。我们或许也曾是迷失、痛苦的孩子,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持久地影响着我们和爱的人、和这个世界的相处。这一课,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5.李敬泽、罗翔、项飙、刘擎、彭凯平 倾情推荐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刘擎、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等作家学者鼎力推荐,共同反思家庭、教育和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 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在这些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敏敏在痛苦后依然努力寻找自己内核的光彩,看到雅雅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人信心,看到吴用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在创伤中前行、在破碎与错位中相互理解……这些都是真实而神圣的时刻,是生命因为理解和关注而闪现的光亮。

《要有光》是一种追问: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

这本书写给孩子,也写给父母,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勇气与希望,去倾听彼此的呼唤,去守护那些努力走出泥淖、渴望春天的少年。

作者简介

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梁庄十年》《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中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四象》,学术著作《外省笔记》《新启蒙话语建构》《“灵光”的消逝》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日语、法语、韩语、捷克语、俄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神圣家族》英文版获英国笔会翻译奖(PEN Translates Award)。

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十月文学奖、《亚洲周刊》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 滨海市
第一章
和光中学
表演“正常”
驱逐1
爱是什么
家暴
休学
逆袭
你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ICU-21床
轻与重
隔离
媒体评论

《要有光》打开了人心和生活的底部,那里被羞耻和无助所封禁。这是非虚构作品,更是心灵与成长的长路。这里的迷失、隔绝、抑郁和痛苦,这里的救助和自救,不仅具有病理意义,更是探索的起点,这里的人们要在幽暗的荒野中走出一条路。
《要有光》是在公共视野内敞开和探测隐疾。要有光,要思考,要交流和讨论,要重新求解那些对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如此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如何爱,如何在人与人的根本之处建立连接。
——李敬泽 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有光的地方才能找到真实的喜乐,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都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正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大量青少年经历各种心理问题,一些孩子不能以常规方式就学和生活。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靠孩子、家长、老师和医生之间的协作。这本书展示了孩子和成人的双重视角。作者梁鸿基于深度参与观察,用深切的共情式分析、大量的当事人的原始叙述,为我们呈现出孩子和成人达成互相理解的努力、艰难和可能,呈现出在失语背后涌现的生命力。作者不只记录了被心理问题所困的青少年的成长状况,更展现出了处在历史节点上的一群成年人如何开始反思自我、改变生活。
——项飙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梁鸿在被埋没的生命片段中,倾听被漠视的低语与叹息,让具体而微的悲苦得以呈现,并辨析社会惯习中隐藏的“节点”,揭示它们如何默然地塑造了生命的轨迹。作者的行文冷静克制又包含温情,她的宗旨不是对过往的控诉,而是改变未来的思考和召唤。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这本书是一部直面当代青少年心灵困境的作品。书中孩子们的挣扎、迷失和痛苦,如此让人揪心,又如此充满力量,充满对追寻生命意义和活出自我的渴望。这本书就像一盏灯,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教育,是让年轻的心灵即使身处阴影,也能主动寻找光。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在线试读

我把我的写作对象集中在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边缘挣扎的孩子,这些不被看见的孩子“被困”在家里,无法出门,无法走进学校,我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他们如何思考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学校、社会。由此,进入到家庭内部,试图寻找到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他们组成一个怎样的小世界影响并塑造着孩子的情绪及认知;进入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疾病机构,那些失学的孩子集中在这里,如何被治疗,如何被救助,他们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和一种氛围;还想进入学校,去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还想了解我们时代的精神氛围以及社会理念,它们作为无形的东西又和孩子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

我想寻找到那些少年,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了解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它们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如何失去成长的土壤,失去父母、学校和社会的系统支撑,被“悬置”起来。最终,我想寻找到:在我们的文化内部(传统的和当代的),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究竟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观念深层,到底隐藏了多少习焉不察的行为惯性,它们和我们对孩子的爱背道而驰并成为问题的源点。

我想走进家长的内心,去努力体会并辨析他们的情感状态、思维形态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形式,而这些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我想去努力寻找,我们到底在哪个地方错过了孩子,以至于,我们的痛苦和他们的痛苦擦肩而过,彼此无法感知。

我想寻找到,在不断遭受创伤的过程中,孩子如何自救,家长如何自我反省,这中间的痛苦和彼此不断的接近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光亮,让生命的韧性充分展示出来。

最终,从更广泛意义上讲,我想追寻一个本质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该如何去爱?为什么我们和我们最爱的人无法相处,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和我们身处的时代,和这个世界相处?

当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社会,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农村,当面对一个个家长、孩子,面对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学校校长、老师等等,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一起悲伤,一起感受希望和困惑时,我感受到了彼此呼唤以及相互回应的可能,这使我备受鼓舞。我充满了写作的热情,充满行动的勇气和探索的决心,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孩童时代,纯粹、天然,生机勃勃地打量这个世界,我好像又拥有了某种力量,去直面这个世界,直面每一个人,每一种人生。

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也希望大家跟随孩子们的故事,去倾听、感受、思辨,最终和他们一起成长。
正像书中的吴用所说,“妈妈,你得继续学习。”我想,这是孩子对所有人的呼唤。
希望我们能够听到彼此的呼唤。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