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沉淀5年,作家梁鸿非虚构重磅新作
继经典非虚构作品“梁庄系列”之后,作家梁鸿再度执笔,此次她将视角对准青少年心理健康,深度走访三个地市的数十个家庭,创作出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2.跨越城市、县城与乡村,走进家庭、学校与社会机构,呈现青少年的心理全景
作者深入孩子的内心,观察其如何看待自我、父母与社会;进一步走入家庭,剖析亲子关系及状态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与认知;也探访社会教育机构与精神医疗机构,了解孩子如何被治疗、被救助;进入学校,去了解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并思考时代精神与社会理念如何无形地塑造着一代孩子的成长。
★3.并非控诉,而是唤醒。在习焉不察的话语和行为中,重新思考我们的思维结构和情感方式
以少年的个人故事为中心,展示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启发我们思考:在我们的文化内部,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我们是如何对待孩子、如何理解生命本身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观念中,隐藏了多少与爱背道而驰的行为惯性。
★4.重新理解如何爱,如何在人与人的根本之处建立连接
这本书探讨更多的是我们如何爱、如何理解、如何相处的问题。我们或许也曾是迷失、痛苦的孩子,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持久地影响着我们和爱的人、和这个世界的相处。这一课,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5.李敬泽、罗翔、项飙、刘擎、彭凯平 倾情推荐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刘擎、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等作家学者鼎力推荐,共同反思家庭、教育和文化的当下与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非虚构代表作家梁鸿继“梁庄三部曲”之后,沉淀 5年,又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梁鸿把写作对象投向那些被困住的少年——因为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在家的孩子以及在退学和抑郁边缘挣扎的孩子。她用了三年时间,足迹踏遍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农村,走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沉浸式采访孩子、父母、教师、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记录他们真实的声音,试图呈现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图景。
在这些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敏敏在痛苦后依然努力寻找自己内核的光彩,看到雅雅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他人信心,看到吴用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在创伤中前行、在破碎与错位中相互理解……这些都是真实而神圣的时刻,是生命因为理解和关注而闪现的光亮。
《要有光》是一种追问:我们是否在日常的话语、表情与行为中,制造了看不见的创伤?在文化与观念的深层,又有多少习焉不察的惯性,正在背离我们对孩子的爱?
这本书写给孩子,也写给父母,以及生活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我们都需要勇气与希望,去倾听彼此的呼唤,去守护那些努力走出泥淖、渴望春天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