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话本,是早期的话本,可以把它看成是说话人的口头语言系统,其标志是文中有“说话的”等类说话人自称之语。它的表面形态是讲唱结合。虽然也有一些古话本并无唱的部分,但数量极少。讲、唱结合的外部形式使人仿听到了当年艺人开场的状况。艺人们讲到情节高潮、感情激越时,引吭高歌起来。吟唱的样式有的是诗词,或是唐宋作家的名篇,或是合乎格律的新作诗词,或是随意拼凑改动了词句的诗词;有的是曲子,一部分有曲牌、有板、有眼的散曲甚套曲,一部分是即兴的非正规的曲子。更有顺口溜、打油诗、三句半以及说话人的惯用套话。如讲到人逃走时,便说:“鳌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不再来。”讲到大吃一惊,便说:“分开八片顶阳骨,倾下半桶冰雪来。”等等。
《三言》中文人的书面语言更多地在拟话本中表现出来。文人写作拟话本时,既承袭了古小说简练稚驯的长处,又吸收了民间话本生动活泼的优点,可读很强。
《三言》的词汇十分丰富。它不拒绝一切有用的词汇:文言词语的运用使它简洁典雅,白话词语的采纳使它丰富明白,新词语的熔铸使它时出奇峭,方言俚语的穿插使它亲切通俗。
对(仨言>的词语研究还没有认真行,它的词量是多少,有哪几个系统的方言.今天已不用的古词语又有多少。词汇计量、词汇频率、词汇分布等研究都还有待开展。(六)《三言》各篇作品的作者
对《三言》作者的考证,是《三言》研究中薄弱的环节。一百二十篇作品,只有极少数几篇可以坐实作者是谁。
现在,只能作这样“模糊”的分析:
1.一部分作品是宋元时说话艺人的口头创作,后来可能经过“书会先生”等文人的整理加工。如前面提到的《京本通俗小说》中的若干篇宋人作品。
2.一部分作品是明代说话艺人的口头创作,后来经过明代文人的整理加工。于哪些文人参与过,已不可考。
3.一部分作品是文人模拟话本体裁创作的,即所谓的“拟话本”。但《三言》中到底有哪几篇是文人的拟话本,只能从文风来推测,无法确指。
《三言》作者的浑沦模糊状态,使我们无法把作品和作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是个十分令人遗憾的事。
美国的汉学家P.韩南(Patrick;Hanan)认为,在《醒世恒言》中,少有二十二篇是浪仙所作。在他所著的《中国白话小说》中说:“《醒世恒言》和前两个集子(引者注: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二书)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是有一个新人执笔写了其中大部分的小说。这个人是冯梦龙的一个合作者。”韩南说,这个合作者是《石点头》一书的作者“浪仙”(见《浪仙——(醒世恒言)的主要作者》,刊《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11期)。浪仙即“天然痴叟”。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但还需一步的考证,才能肯定或否定韩南的说法。
基本信息 | |
---|---|
ISBN | 9787538299687 |
条码 | 9787538299687 |
编者 | 侯忠义 |
译者 | |
出版年月 | 2015.01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 |
开本 | |
装帧 | |
页数 | |
字数 | |
版次 | |
印次 | |
纸张 |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