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蒙面诗人

韩红文学作品,从未讲述的故事,饱含深情的热烈表达,在“诗与歌的碰撞”中感受互文之美。我本浮尘得天爱,愿化细雨润渔樵!
编号:
978-9787572624117
销售价:
¥68.00
市场价:
¥68.00
赠送积分:
68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地址: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央路12号中央路商场二楼
电话:
0429-5552299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1.韩红作为跨界艺术家的图书作品,从未讲述的故事,饱含深情的热烈表达!
这本书是韩红老师的第一本散文集。这本书记录了她这些年来的灵感之思以及独特而真实的心路,每一首诗都是她精心打磨,每一个故事都是她真实的记录。 韩红首次以作家身份推出作品,融合音乐、文学与人生哲学。
韩红老师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从韩老师的过往经历可以看出 ,在大众印象中,韩老师一直是一个非常有真性情、不做作的超级巨星,而且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备受老中青喜爱的慈善人和艺术家。
对于大众来说,几乎都是从电视和手机屏幕中听到韩红老师的歌,通过新闻看到韩红老师带领着团队工作人员奔赴每一个重大事故现场送去最需要的帮助。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韩红老师对自己如今多重身份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抛开这些之外,她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书中收录韩红私人创作的诗作,笔触细腻,情感深邃,展现她不为人知的诗人一面。褪去明星光环,以质朴文字讲述幕后故事——如童年记忆、行业挣扎、公益路上的孤独,展现给读者一个更真实的老韩。
短小精悍的随想录式段落,类似俳句或现代诗,捕捉瞬间感悟,适合碎片化阅读与摘抄。
韩红极其擅长用诗歌般的比喻描述声音(如“揽拥秋月啜山泉,睡在云里躲清闲;恩恩怨怨过云烟,熙熙攘攘不着眼;那时用尽了力气拥抱生活和你在那个北方的陌生城市里”),让读者“看见”音乐。
3.全书所有照片均由作者亲摄,图文混排,四色精装。
全书由作者亲自拍摄的旅途照片(如西藏风景、工作间隙的角落、异域风情的街道),与诗文构成视觉与文字的双重艺术。作者通过探讨生命、逝去、爱情与时间等永恒命题,赋予了这部作品更深的哲学深度和独特的诗意美学。

4.双雪涛、张越、许知远、全勇先等挚友推荐
内容简介

在韩红的眼中,世界喧闹,却琳琅满目;世界安静,也充满新奇。

生活从来都是简单而丰富的。

这本散文诗集记录了韩红老师数十年来灵感之思以及颇具个人特色的独特而真实的心路,这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及诗,均是作者饱含深情的热烈表达。

从散文到诗歌,从九岁时一个人踏上了人生中的第一趟列车,从成都开往北京的路上,三天三夜的旅程中的心慌与颠簸;深情讲述二十七年无悔的军魂;怀念心爱的宠物;毅然出实体专辑到日常的浪漫与温暖、人生的孤独与遗憾、梦想的旷野与坦途、信仰的炽爱与坚定、爱情的神秘与离奇、青春的晚风与星河。

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真实地思考与写作,真实地倾诉与表达。

 

作者简介

一个纯粹的人。

歌唱家、作曲家、公益人、电影配乐师。

生于雪域,长于烟火,嗓音如雪山融水般纯净而磅礴,二十余年行走于乐坛,成为华语乐坛备受瞩目的原创歌手,多次揽获华语乐坛“年度最受欢迎女歌手”“最佳女歌手”“年度音乐制作人”等奖项。

身为慈善家,她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为炬火,数十年间奔赴灾区前线,将舞台上的光环化为暗夜里的微光,践行内心的善念,深受百姓信赖。

器乐专辑《晨雾》是这位成熟艺术家首次尝试古典乐作品,也是对“声音”本质的重新思考;为电影《满江红》创作的配乐更是她再一次突破自我,让古典精神在现代重生的成功实验;由她作曲,与著名钢琴家陈萨合作,发行钢琴套曲《沉默的光影》令人对她的音乐才华刮目相看。

目  录
第一章 揽拥秋月啜山泉
致你们
帕邦喀小路上的遇见
若你是月光
泥土中的尘埃
泡影

做个矮人

皇冠
美的孤独
风中摇摆
星星生气走了
揽拥秋月啜山泉
在线试读
《球鞋》
许多白色球鞋在我眼前飞。它们踩在这街上,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显得很匆忙。细小而坚硬的碎石铺成的路贯穿了整条街,歪歪斜斜、曲折不直,走在这条路上,你会觉得自己像是一个醉汉,因为你的身体一直在歪歪地摇晃着,倾斜的身体像绵延细软的雨丝,飘飘洒洒地滑入泥土。冬天的时候,这样走着,嘴巴里的热呵气吹到空中可能很快就冻结凝固。街道边卖冰糖葫芦的小贩,缩手缩脚地给顾客找零钱,头顶上的破棉帽子上满是油腻,根本看不清它本身的颜色,帽檐破了一块儿,风一吹就会掀起来,风吹起的破帽檐像是小贩又多了一只耳朵,正在通过它聆听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也许在另一个星球上,此刻有一个相貌、身高跟他酷似的男人,可是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也许那个他穿着体面的西装、锃亮的皮鞋,身旁有一位“鲜艳欲滴”的摩登女人,有着高贵的气质和一双魅力十足的眼睛,他们是另外世界的人,他们不会穿有破洞的鞋,他们的呵气也不会在寒冬中变成蝙蝠,肆意乱撞。
这条街位于北京的北城。江湖中过去有句俗语来形容北京这座“四九城”的生存状态和发达程度:南贫、北贱、东富、西贵。我就生活在“北贱”的中心位置——前门大栅栏鲜鱼口大街长巷三条22 号,也就是防空洞旁边儿的那间小平房里。岁岁年年,一年四季,我们全家人就在这里生活,我家的窗户没有玻璃,是用一层层厚厚的牛皮纸和一沓沓的旧报纸交替糊成的,这户人家的户主是我奶奶,我还有两个叔叔,再就是我。
北京的冬天是难熬的,我和两个叔叔都穿着厚厚的僵硬的棉袄睡觉,三个人横着并排睡,那时候我9 岁。我们家住在鲜鱼口大街,听起来这里似乎有很多售卖新鲜活鱼的市场,但真不是这样,我那些年从来没有吃过鱼肉,也不知道鱼肉的味道会是怎样的,我最熟悉的食物是大白菜、西葫芦、南瓜。我家的房子紧挨着防空洞,冬天的北京刺骨地寒冷,储藏大白菜是我们这样的家庭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一年,奶奶在菜市场买来了50 斤大白菜,她求人说好话,好不容易借了个平板三轮车骑着,我坐在白菜的旁边,用小手围住那仅仅能围得过来的几颗大白菜,回到家把它们全部搬进防空洞,于是这一年冬天,我们全靠它们糊口了。仿佛有了这些白菜,冬天也不会太冷了;仿佛吃完这些大白菜,冬天就会过去了。于是我们一边吃大白菜,一边等街上的白雪被暖暖的阳光融化,等树上的鸟儿多起来……
今天的大栅栏早已变成了北京的一景儿,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它摇身一变,成了北京知名的商业区。看报纸得知有关部门的规划新闻,我就想赶在拆迁之前,重新回那条我最熟悉的街道看看,再去踩一踩当年的石板地,再去闻一闻弥漫整条街的油炸糕和烤白薯的香味儿。街边的前门百货商场、华清池洗浴、宝兴龙炒肝、广和剧场,它们都还好吗,是否改变了模样,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灰头土脸的少年,是否还记得那个卖冰棍儿的老人永远紧紧牵着的那只小手儿,那少年回来了……
趁未动工,我如愿重回了这条街上,它依然拥挤,凌乱不堪,只是做生意的人大多来外地了,他们的方言似乎跟叫卖的北京小吃格格不入,甚至有点冲突。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