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认知科学领军人物,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Sigma Xi科学研究荣誉学会William Procter科研成就奖得主迈克尔·J. 斯皮维倾情奉献,心智与自我的“万物理论”,一窥21世纪认知科学“*好的样子”!
当代认知科学界鲜有人能像迈克尔·J. 斯皮维这样,在一部作品中以雄辩的姿态和幽默的笔触,好整以暇地梳理神经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的*新研究,探讨它们如何揭示世界与自我的同一性,描绘一幅关于“我们是谁”的宏大图景。面对困扰人类逾三千年的古老难题,本书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传播了严谨的科学事实和谦逊的人文主义立场,如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马扎林·贝纳基教授所说——这是一部少见的、精彩绝伦的杰作。
内容简介
许多人相信“自我”位于内心深处,一座“内在的圣殿”中存放着关于“自我”的所有重要假说。迈克尔·J.斯皮维认为事实恰恰相反:与一颗大脑、一个“大脑-身体”系统,乃至于“对自我而言的重要假说”相比,“你”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本书中,斯皮维没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而是逐步探索“自我”的外延,每一章都将“自我”的定义外扩一层。他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解释大脑各个区域及大脑与身体的交互作用,而后提出外部环境参与构成了“自我”的理由,指出不断扩展的交互系统将个体、他人、非人类动物乃至无生命之物联系起来,于是物质、生命、系统乃至整个宇宙就都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自反性”。
作者简介
迈克尔·J. 斯皮维(Michael J. Spivey),认知科学教授,Sigma Xi科学研究荣誉学会William Procter科研成就奖得主,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默塞德分校认知科学教授、认知与信息科学博士点创建人之一。
代表作:
《心灵的连续性》
The Continuity of Mind
《万物理论:自反性的物质、生命、系统和宇宙》
Who You Are: The Science of Connectedness
目 录
致谢
前言 现在,你觉得你是谁
1 关于自我,且莫执着
呼吸
“你是谁”与“你认为你是谁”
别对你的感知笃信不疑
别对你的记忆笃信不疑
别对你的判断笃信不疑
关于自我,且莫执着
2从灵魂到前额叶
自由地感受自由
以一“元”,驭众“元”
机器中的幽灵
以一“域”,驭众“域”
前 言
现在,你觉得你是谁
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Keaton Henson,《你不知自己多幸运》(You Don't Know How Lucky You Are)
“你是谁?”中的“谁”具体指代什么,不同的人理解起来也不一样。一些人相信它涉及我们有意识的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一些人觉得它关乎人格(personality)或自我形象(self-image),还有一些人认为它就是自己在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个人声誉(self-reputation)。一言以蔽之,“你”可以“是”许多东西,而我在这里鼓励你尽可能地将它们囊括进来,不要加上任何限制。本书将开启一段旅程,在游历中,我们会将越来越多的物理材料纳入使“你”成为“你”的定义范围,就像在绘制一幅关于“什么构成了你”的韦恩图,一开始“你”的范围只是一个小圈,圈中只包含你大脑的一个特定区域,然后,随着你一章章地往下读,圈圈的范围会难以遏制地扩大,先是将你的整个大脑,再是将你的整个身体,往后又会将更多、更多的事物囊括进去。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学 是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先入之见,仿佛真正定义我们的是某些深埋于内在的东西。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印象,部分原因是有时我们不得不戴着某种“社会面具”生活,这张面具的模样与我们真实的所感所欲或多或少有所不同。一个广为人知的类比是,我们就像洋葱:每剥去一层皮,里面的部分仿佛都要更加“真实”一些,可是,我们又总能继续剥下去,将更加“核心”的那些东西揭示出来。如果你也怀有这种见解,认为自己“是谁”取决于内在,那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它就是要逐渐扭转这种先入之见,让你不再执着于上述类比。实际上,通过仔细分析每一层“洋葱皮”的内容与成分,你将 终发现它们都参与构成了“你”。毕竟,如果“社会面具”不是“你”的一部分,戴着它你根本没法轻松自在地生活,难道不是吗?而且不管你信不信,你这只“洋葱”的层数比你以为的还要多那么一些。
知道自己是谁、明白“洋葱”到底有几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在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上犯了错,就有可能做出妨碍自己的决定甚至是伤害自己的行为。想象一下,如果一只洋葱相信它只“是”球茎 里层的部分,它没准儿就会忽视外层的生长,不为那些细胞提供养分——果真如此的话,这只洋葱的“葱生”该有多悲惨啊!当你认识到某些外在的事物——比如说一个孩子、一只宠物,或一本你 爱读的书——参与构成了你,你就会对这些事物好生关照,因为关照它们就是关照你自己。对构成你那“扩展的自我”(expanded self)的一切,你都将温柔以待,这样一来,你会更加幸福,也会更加长寿。
这本书旨在动摇那些有关“你是谁”,以及“是什么让你成为你”的狭隘设定。我不会用一些饱含诗意、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的表述来支持我的论点,虽说你或许会觉得书中一些内容确实富有美感。同样,我也不会一味使用哲学家们所热衷的“思维实验”,像抽地下水那样将你的直觉一个劲儿地往外泵,虽说这样的“思维实验”书中也不是没有。这本书是用科学事实说话的。在揭示关于大千世界如何运转的真相方面,科学是人类所拥有的 为出色的工具。相比之下,许多其他的方法都太过依赖诗意或直观,以至于经常做出错误的预测,或被其他的方法(通常是科学方法)所证伪。不过,要读懂这本书,你也没必要让自己先成为一名科学家——书中罗列的科研成果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且我描述它们时提供的细节应该将将足够让你理解。如果你想更进一步,正文后的注释提供了对各小节更加深入的探讨,并附有丰富的文献资料。
以下就是本书将要呈现给你的东西:逐章往下读,你会发现每一章都对“你是谁”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将你的“自我”(self)向外延展或扩充了一层。这样设置章节内容的好处,是书中的逻辑不至于太烧脑,观点不至于太离谱,你的步子不至于迈得太大,消化起来也会更容易些。第1章旨在让你抛弃那些与“你是谁”有关的偏见和预设,这样一来,你就能培养出一种开放的态度。在第2、第3、第4章中,大量科研实例将逐层递进、令人信服地指出,你的心智(mind)既囊括你完整的大脑,也囊括你完整的身体。如果现在这一点在你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你就恰好属于那些应该读这本书的人。继续读第5、第6章,你会发现大量科研证据指出在你生活环境中的那些工具和人也是构成“你”的一部分。如果现在你觉得这简直荒谬透顶,你就恰好属于那些应该读这本书的人。或许到了那个时候,你会心悦诚服地改变自己关于自己是谁或是什么的观点。然后,如果你稳扎稳打地读完了第7、第8章并衷心地赞同我的意见——说实在的,许多人都做不到——你就会发现那么多的科研证据都表明非人类的生命甚至是无生命的物质都和你一样智能(intelligent),甚至根本就是“你”的一部分。听起来确实有些离谱,你也不必非得与我站在一边,但即便你仅仅是将这些证据浏览一遍,也不虚此行。尝试像沐浴在细雨中那样沐浴在这些证据之中,不要打伞。一些雨点会沁入你的心脾,另一些则不会,不管怎样,接受你对它们的态度。然后,当你读完第9章,也就是 终章,看看我的总结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