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与现代世界

英国国宝级院士艾伦·麦克法兰 著 秦雨晨译 动西方世界观变迁 中信出版社图书 贯通四十余年学术理路,一部广阔视野的人类学、社会学前沿作品。 剑桥院士、人类学家,继福柯与库恩之后,对世界观演变历史与趋势的新研究。
编号:
217209787521771817
销售价:
¥67.20
市场价:
¥79.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艾伦·麦克法兰是学术界享有世界级声誉的人文大家,对中国、东亚文化也有深入研究,是国际主流社会中支持中国的重要声音。本作品翻译精准,思想性和可读性俱佳。适合对人类学、社会学及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推荐给追求“跨界思考”的深度阅读者。它串联了作者40年的学术精华,以其比较研究方法,带读者梳理了半个千年西方世界观的变迁,洞察人类思想的演进规律,展望未来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化圈的世界观变迁,借助人类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如何映射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和历史脉络,并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演变而悄然改变。
书中特别关注了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同时讨论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进,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通过比较研究,本书挑战了我们对时间、进步和历史的传统认知,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深层结构,从而获得对历史思想转变及其与社会变迁关系的新洞见。
人们只相信和接受那些符合他们思维范畴和生活经历的解释。随着社会的变迁,他们倾向于不断创造和重塑自己的意义体系。人们不断修改对过去的认知,以适应当前的处境。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麦克法兰在剑桥大学执教逾40年,关注现代世界诸文明起源及特性的比较研究,研究对象覆盖西欧、东亚等文化区域,著述30余种,包括《文明的比较》《绿色黄金》《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等。 写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编有英文书籍《回应自然的艺术》(Art in Response to Nature )与《我的东方之旅》(My Journey Eastwards )等。 

目  录
中文版序言 I
为什么希腊人崇尚理性,而中国人讲究圆融?
上帝和“天”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中西方文明?
罗马法的遗产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西方?
英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流动基因从何而来?
为什么社会科学总是把历史分成几个固定阶段?
新理论为什么会取代旧理论?
人类如何从一种世界观转向另一种世界观?
库恩的“范式”和福柯的“知识型”区别何在?
不同社会对时间的认知有什么本质区别?
时间观念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时间概念如何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
人类如何通过历史叙事来解释和理解当下?
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循环、进步和结构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
媒体评论

没有人想要理解工业化世界的重大现代变革,却可以不去研究麦克法兰的卓越学术成果。
——詹姆森·Q. 威尔逊(James Q. Wilson),《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书。它让我们在今天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能够登上高山,俯瞰整个世界,放开视野,回望半个千年历史,从中洞察世事演变的大规律、大趋势。细细品味,可以从中汲取大智慧。
 —— 李伯重 中国经济史学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我是麦克法兰先生的拥趸,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中,对中国问题充满善意与好奇者,麦先生是其一。他用文字诠释文明,也用脚步丈量文明,穿梭不同的区域,思考不同的文化,比较不同的文明,以历史学、人类学为主要工具,辅以社会学、经济学,描绘我们生存的图景。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之多,在众多学者中实属罕见,这一次他又给予中国文化特殊关照。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下世界为何拥有今天这样的面孔,世界上无数学者,带着种种工具,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很努力地描绘着。麦先生把这些描绘用一种力量加以串联,一张张拼图,构成一幅图景。这幅图景,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未来。
—— 李成才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大国崛起》《华尔街》等纪录片导演

在线试读
中文版序言
在本书中,我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想,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视作人类学家(如我本人)所研究的世界。当人类学家进行研究时,他们意识到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在许多方面都是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长期历史等因素的映射。因此,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变迁,思维体系也在悄然改变,而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种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对中国读者而言,其中一个特殊的优点在于它开始解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例如,在18世纪,大量中国物品涌入西方,西方人开始欣赏中国的伟大与美。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中国文明的诸多特点赞叹不已,中国在许多方面被视为典范。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开始入侵中国,并认为中国在技术、政治、智识、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处于劣势。这种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态度,直至中国重新崛起为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世界强国,才开始发生改变。
当这些重大转变发生时,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随之改变。比如,在直至18世纪的漫长时期里,当中国与西方文明大致平等时,时间概念相对静态。从过去到现在并未发生重大变迁,时间常被视为循环的,如同季节更替。当西方在军事等方面变得更加强大时,许多西方思想家发展出一种观念,认为他们的文明已达到顶峰,或者说处于某种阶梯的顶端,而中国或印度等地方则处于底层。
处于底层的是最简单的社会形态,而在西方眼中,中国等“低等”文明需要艰难地攀爬多个阶段才能加入文明俱乐部。西方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帮助这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攀登阶梯,以接近西方水平。作为一个出生于大英帝国末期的英国人,这就是我所接受的隐性甚至显性教育。这种观点构成了近代社会科学、生物学等学科中一个重要理论——“进化论”的基础。我们从简单进化到复杂,从落后进步到先进,从低级发展到高级。这一重要理论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维,在西方尤其如此,比如在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就能看到这种痕迹。
身处这个混乱、动荡且快速变迁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跳出当下的体验,仿佛登上高山俯瞰整个世界,回望千年历史长河,就能看清历史中浮现的规律与趋势,它们很可能会延续到未来。
因此,我希望本书能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理解他们在西方世界中将遇到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愿景似乎得到了我的一位亲密的中国朋友雨晨的支持,她阅读了英文版并翻译了本书,她在信中写道:“就个人而言,翻译本书让我备受启发。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走出自己局限的玻璃瓶(这是对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在哲学上被困在苍蝇瓶或玻璃瓶中的想法的映照),获得新的视角,理解历史思想的转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