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启示录(百家讲坛主讲人解读三国群雄,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启迪)

百家讲坛主讲人解读三国群雄,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与启迪。
编号:
217209787020190744
销售价:
¥44.20
市场价:
¥52.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大势如同长江之水,浩浩汤汤,奔涌向前,时或还有凶险的暗礁与漩涡。而所有的个人,包括那些英雄,都在这洪流之中。他们以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身,或涛头站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或推波助澜,掀起滔天巨浪,成为时代的主宰者;或被洪流挟裹而与泥沙俱下,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或被惊涛卷起拍在崖岸上粉身碎骨,成为时代的牺牲品。通过对“三国”群雄的观察与思考,我们不但可以学到历史与文化的知识,还能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与智慧。

本书深度探析《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既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既立足当下,又对古人抱有一份“理解之同情”;也兼具“史诗感”与“交响感”——既浑厚宽和以容纳广大深沉的文化积淀,又高亢嘹亮以穿透历史、直指人心。

......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本书《三国演义启示录》以《三国演义》文本为基础,分析在历史大势中,这些人物角色做出重要人生选择的原因、心态、结局、影响等。并由小说人物联系到普通大众,既呈现相关历史与文化知识,又提炼出其中对于大众读者的人生启迪与智慧。身份不同,道理相通,揭示《三国演义》一书在文学艺术之外更多的人生指导意义。本书作者为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本书内容更据《百家讲坛》相关节目文本整理补充而成。

......

作者简介

韩田鹿,河北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主讲专家,央视《百家讲坛》《百家说故事》《法制讲堂(文史版)》《文明之旅》《传家宝》《快乐汉语》《心理访谈》《中国文艺报道》等栏目的主讲人或文化嘉宾,《中国成语大会》《汉字风云会》《汉语桥》等现象级文化节目的文化嘉宾。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等出版《三言二拍看明朝》《成为更伟大的自己:〈西游记〉启示录》《大话西游》《聊斋志异:书生的白日梦》《高情已逐晓云空: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明清小说与燕赵文化》等专著多部。

目  录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天下大势,谁主沉浮  /   001

第二章      桃园:男人的神话  /  015

第三章     曹洪: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  /  029

第四章     连环计:女性与战争  /  041

第五章     贾诩:谋身与谋国  /  055

第六章    白门楼:吕布之死  /  067

第七章     青梅煮酒:谁是英雄  /  079

第八章   千里走单骑:每个人的心路  /  092

第九章     官渡:格局与结局  /  105

第十章     徐庶:两难之选  /  117

第十一章     三顾茅庐:明主与帝师  /  130

第十二章    长坂坡:赵子龙的选择  /  144

第十三章      赤壁:孙权的考场  /  156

第十四章      华容道:战略与战术  /  169

第十五章      周瑜:妒魔的牺牲  /  182

第十六章     入川:君子与小人  /  194

第十七章      鲁肃:大愚与大智  /  207

第十八章      定军山:老将的绽放  /  220

第十九章     刮骨:超凡入圣  /  233

第二十章      盖棺:奸雄之死  /  245

第二十一章    禅让:传说与真相  /  257

第二十二章     关帝:历史与人心  /  270

第二十三章     张飞:永远的赤子  /  282

第二十四章      空城:明局与暗局  /  296

第二十五章      托孤:“刘备困境”  /  309

第二十六章      星坠:孔明之死  /  323

第二十七章    姜维:一个人的理想  /  337

第二十八章   高平陵:冢虎的爆发  /  350

第二十九章     结语:永恒的《三国》  /  363


前  言

自 序

韩田鹿

本书是我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大势中的个人——三国演义启示录》的文字稿。

 

    接受栏目组的邀约,我只花了一秒钟的时间。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是大题材,央视是大平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专业教师,能够在这样的大平台讲述这样的大题材,是难得遇到的大机会。

 

    而从接受邀约到开始动笔,则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原因也很简单:这个任务太艰巨了。

 

   难点之一,来自《三国演义》本身。不同于后世绝大多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源于历史,而又成于历史。历史本身的波澜壮阔,本就超过单个作家哪怕最为雄奇瑰丽的想象;而从历史本事到《三国演义》最终成书的一千多年间,它又积淀了太多的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断代史演义,更是我们民族的史诗。它丰厚、博大、幽微、深沉,读《三国演义》,是读历史,读文学,也是读文化,读人心。

 

    难点之二,来自往圣时贤在此一领域的丰硕成果。《三国演义》既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篇,又是此一题材的扛鼎之作。早在明清时期,它就是“四大奇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它又在“四大名著”之列。殊胜的地位,广泛的影响,使得它不仅是普通人消愁破闷的谈资,也是一众文学从业者的研究对象。古往今来,曾在这一领域展布高论的往圣时贤车载斗量,围绕它而产生的各种成果则汗牛充栋。作为一般读者乃至知识“搬运工”,这些成果当然是我们辅助阅读、打开思路的借鉴与资源;但作为欲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它们则足以成为横亘在眼前的绵绵群山。

 

    难点之三,则来自不负知己的压力。我自2010年在《百家讲坛》开讲,至今已历近十五年,而能够有如此长久的合作关系,大半仰赖于魏学来先生的信任与严格要求。这次也是一样。项目敲定之初,我们照例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我们的设想中,它当然不应该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老调重弹,但更不应该是那种佛头着粪的哗众取宠与抖机灵式的偏锋侧出;它不应该是丧失当下、替古人所做的一切辩解或辩护的古人附体,但更不应该是脱离时代环境、简单粗暴地以后工业时代之尺度前工业时代之境的偏激与傲慢。它应该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既立足当下,又对古人抱有一份“理解之同情”,设身处地地进行推想,假如我们身当其境,回到历史人物做当时那件事的场景中,在古人的限定条件下,能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还应该具有“史诗感”与“交响感”——既要温厚宽和以容纳广大深沉的文化积淀,又要高亢嘹亮以穿透历史、直指人心。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讲述,要对得起《三国演义》,对得起其所反映的及其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世道人心。

 


媒体评论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它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学问著作,但却是一部任何识字的人都能看懂的大众通俗小说。

——金庸

 

《三国演义》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识文断字与否,都从中获得过智慧和启迪,得到过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慰藉。

——余秋雨

 

《三国演义》是历史的小说化,小说的历史化;是文人写史,史家写文;是说书人的评书,评书人的说书;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三分事实,七分虚构;既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

——易中天


在线试读

第七章  青梅煮酒:谁是英雄

 

 

“青梅煮酒”与“桃园结义”“吕布戏貂蝉”一样,都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场面”。它说的是刘备随曹操来到许都,每天在后院种菜,韬光养晦。晚春初夏,梅子青青,曹操想起当年“望梅止渴”的情境,忽然有所感慨,派许褚、张辽将刘备请到府中饮酒。酒酣之际,曹操请刘备纵论天下英雄。刘备遍数当时割据一方的豪强如袁绍、袁术、刘表等人,全被曹操一笔抹倒。刘备转问曹操,曹操指出,当世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自己与刘备二人而已。刘备大惊失色,手中食具不觉落地。恰好此时天边响了一个炸雷,刘备随机应变,以孔子“迅雷风烈必变”掩饰了过去。被曹操指破为当世英雄,刘备自然难以再韬晦下去;加之此前接受了国丈董承邀请,在讨伐曹操的义状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也怕事发被曹操所害,于是借截击袁术为名带兵回到徐州。

《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很多,比如“温酒斩华雄”,比如“吕布戏貂蝉”,等等。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名场面”的重要性,却是其他“名场面”都无可比拟的。它堪称《三国》之眼,甚至是《三国》之魂。原因很简单:《三国》写的是什么?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对英雄内涵的揭示,就在这一段文字之中。

既然它这么重要,问题就来了:第一,“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真假虚实;第二,与曹操、刘备同时的关羽、张飞、许褚、典韦,以及诸葛亮、郭嘉、荀彧等人,都堪称人中龙凤,为什么刘备和曹操都没有将他们纳入“英雄”的范围?或者说,刘备与曹操所论的“英雄”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曹操会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说的对吗)?第三,谁是英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看到这样的文字时,也会心潮澎湃?第四,今天的我们,又能从其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一个问题:“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真假虚实。

我们的回答是:有历史依据,但大部分出自作者的铺陈敷衍。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有历史依据”,而不是像解释“连环计”时说的“有影子”。这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有影子”,说的是材料若有若无,在虚无缥缈之间,它不是那么重要;“有依据”,则是强调材料虽然可能简短,但却是一种硬核的存在,此后所有的东西都是围绕着这个坚实的硬核生长出来的。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文字的本事,就记载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原文非常简短,只有“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这三十多个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时曹操语气平静,态度悠闲地对刘备说:放眼当今天下,也就咱们俩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啦。袁绍之流,根本不值一提。刘备当时正在吃东西,听了曹操这话,大吃一惊,手中的勺子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上。

文字虽然简短,但信息量却非常巨大。这个“巨大”主要指四个方面。第一,曹操确实和刘备一起,纵论过天下英雄。第二,曹操对刘备确实非常推重,许其为和自己一样的真正“英雄”。第三,在说到反面的“非英雄”时,曹操提到的是袁绍,这样,再加上他认定的“英雄”也就是刘备和他自己,这就清晰地界定了“英雄”的身份范围。第四,刘备被曹操点名以后,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与《三国演义》加以对照,我们就会发现,这四点也正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核心,也是它能够敷衍为这样一篇大文章的关键所在。

......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