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诗剧《大教堂凶杀案》是艾略特的代表剧作,创作出版于1935年,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反映了12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与英王亨利二世之间的政治斗争。诗剧分两部分,幕间有一个插曲;剧情随着三教士、四诱劝者、四骑士等各色人物的陆续登场,在紧张的氛围中一步步走向高潮。在这些出场人物中值得一提的是坎特伯雷妇女合唱队,美国著名诗人康拉德·艾肯为这些妇女语言中的人性所打动:“这或许是这部剧中Z大的惊喜——在这里艾略特通了人情,变得温柔了……” 书中另外收入艾略特剧作《老政治家》,该剧人物、场景、情节虽很简单,却充分展现了一个退休后的老政治家的复杂性,当他再无政务需要打理,再没有角色需要扮演时,他必然要面对记忆深处不为人知的往事和自己的内心。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1927年入英国国籍。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文学先驱,1948年,由于“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长诗《荒原》《四个四重奏》开创一代诗风,以复杂的隐喻和晦涩的象征性语言,描写了现代文明的苍凉无力,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 关于译者: 李文俊(1930—2023),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曾任《世界文学》主编。素以翻译福克纳小说著称,同时译有海明威《老人与海》、卡夫卡《变形记》、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等,著有《福克纳评传》《寻找与寻见》等,编有《福克纳评论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美国卷》等。1994年获“中国作协中美文学交流奖”,2005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为“资深翻译家”,2011年获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媒体评论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给人深刻印象的行列中,T.S.艾略特显得与那类通常获奖的作家截然不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代表了一种在大众意识中寻求自然联系的文学,为了达到这目的,他们或多或少是用现成的手法。而今年的获奖者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一个排外和自我意识到的孤独位置中,艾略特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事业不同寻常。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艾略特从未期待这部剧(《大教堂凶杀案》)会在民众中间一鸣惊人,这也是出于他对普通观众的低估。坎特伯雷妇女的合唱部分反映了艾略特对来到坎特伯雷的、优秀的目标受众的尊敬,他们敏锐地察知死后的虚无,在这一出如此迫近他们渺小生命的大戏中,他们对上帝有力的手心存畏惧。为小群体写作的优势,在于他不会像后来在为西区剧院写作的剧本中那样居高临下。
——[英]林德尔·戈登:《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