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被视为中文现代诗歌第一人,一生留下的诗作仅不到160首;“他有一种灵魂上的痛苦,而这使他最普通的观念都得了一种深重和庄严”。他翻译的普希金、雪莱、拜伦、奥登等人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借助翔实的文献,记述了诗人穆旦/翻译家查良铮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激荡起伏的一 生。
像穆旦这样在不长的一生中留下可纪念的甚至值得自豪的足迹的诗人不会很多——学生时代徒步跨越湘、黔、滇三省,沿途随读随撕读完一部英汉辞典,最后到达昆明西南联大;25岁以中国远征军的身份参加滇缅前线的抗日战争,经历了严重的生死考验;1952年欣慰于新中国的成立,在获得美国学位之后毅然回归祖国——何况他还有足够的诗篇呈现着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祖国和民众的赤诚……他的诗歌创作所拥有的创造性,他至少在英文和俄文方面的精湛的修养和实力,作为诗人和翻译家,他都是来不及展示,或者说是不被许可展示的天才。彗星尚且燃烧,而后消失,穆旦不是,他是一颗始终被乌云遮蔽的星辰。我们只是从那浓云缝隙中偶露的光莹,便感受到了他旷远的辉煌。——谢冕
但是穆旦的真正的谜却是:他一方面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另一方面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在别的中国诗人是模糊而象羽毛样轻的地方,他确实,而且几乎是拍着桌子说话。在普遍的单薄之中,他的组织和联想的丰富有点近乎冒犯别人了。——王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