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

黄景瑜、关晓彤主演影视剧《烟花少年》原著。三线工厂里的《小巷人家》,这是一段对大院生活的温暖回忆,也是一部亲历者写给厂矿子弟的青春离歌!
编号:
217209787559681898
销售价:
¥47.80
市场价:
¥59.8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这不仅仅是一部亲历者写给国营工厂子弟的青春离歌,更是一段九十年代熟人小社会的温暖回忆。
千禧年之前的中国,由于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的推广,在国内的大小城市中,出现了成片的家属院、工人新村等等,并形成了以工作单位为核心的熟人小社会。一栋家属楼里的人,既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和邻居,也是知根知底的老友和家人。串门、传八卦、一起乘凉……种种熟人社会的温情往事,将勾起你对过往的回忆。
在父母的工作圈中生活,在熟悉亲切的邻里间成长,同学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同事,小说《子弟》中这段无法复制的绝版故事,曾在无数少年的青春中原样上演。

 
内容简介

在这个快速变迁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在失去故乡。或是眼看故乡日新月异,不再是童年的模样;或是在外漂泊多年,忘记了乡音,也被故乡所遗忘。
男孩小满的故乡是一座工厂。商店、医院、学校、家属院围绕工厂拔地而起,仿若繁华的小上海;既是同事又是老友的邻里关系,汇成饱含温情的熟人小社会。大院里的八卦新闻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放学后的爱情总逃不过大人的眼睛。早恋的小满难逃厄运,只能守在女孩窗前,想多听一听她的声音。
当他的青春与爱情挥洒殆尽,工厂也在经济转型中走向衰败。下岗、打工等不安的词语涌入安稳的生活,带来瓦解和漂泊。曾经熟悉的一切渐渐消失不见,故乡轰然倒塌。
小满这才明白,原来最可怕的不是开始怀念,而是无处怀念。

作者简介

潘一掷,紫焰品牌作家,1975年生,三线厂矿子弟,现居沈阳,辽宁省作协会员。2021年,出版长篇小说《子弟》。2022年,凭借连载作品《万妈妈的绿皮火车》,获得首届网易“元气故事大赛”总冠军。

目  录

楔 子
上 篇
第一章 西铁城厂
第二章 没头脑和不高兴
第三章 子弟初中
第四章 书报亭和出走风波
第五章 高一的花火
第六章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第七章 下一站,十八岁
中 篇
第一章 苏州好辰光
第二章 工厂半衰期
第三章 西铁风流舞厅
第四章 濑户内海
第五章 上海稻粱谋
第六章 厂保卫处
第七章 安宁医院
第八章 山阴路
下 篇
第一章 故园将芜
第二章 衡山路啤酒屋
第三章 劝君更饮一杯酒
第四章 四人晚餐
第五章 空城记
第六章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后 记


前  言
千禧年之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进入了深圳的一家高科技公司。那时沿海城市的发展如日方升,市场经济唯快不破,个人被绩效和房价不停驱策,高速运转。终日忙碌的我只有在接到父母打来的电话时,才想起远方还有一个衰败哀愁的故乡叫作“咱们厂”。
“咱们厂”是一家坐落在辽西深山中的三线军工厂,我的父母在此工作生活了四十年,兄姊也都出生于厂职工医院,在厂内上班,一家人由此认定我们的根就在“咱们厂”。
然而同在千禧年,这座国营大厂却是暮色沉沉的景象,直到二〇〇六年政策性破产,曾经以厂为家的几万职工家属分流四散,我的故乡就此被连根拔起。
虽然计划体制下的大厂纷纷消失,但当年的厂矿生活经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人生印痕。

媒体评论

作为厂矿子弟生活的亲历者,潘一掷笔下丰富的时代细节、社会转型期的写实对照、九十年代的泛黄质感,为读者带来了情感追忆,在子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新闻网
为了保留千万厂矿子弟的集体记忆,潘一掷开始酝酿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子弟》,用自己的方式,去纪念这段不可复制的时光。
——澎湃新闻

在线试读

小满成长于铁城市的西郊小镇,小镇主体是一座庞大的万人工厂。由于工厂是保密单位,当年的城乡地图上都没有关于厂址厂名的标注,通信地址也仅仅是一个信箱,叫作“铁城二号信箱”。工厂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中苏边境紧急搬迁到铁城西郊,在荒凉的山谷里匆匆建成的。当时几乎没人了解工厂的底细,本地人就干脆叫它“西铁城厂”。
那时西郊还是贫瘠山区,山谷里全是稀稀拉拉的玉米地,厂房就在这片玉米地里动工。建厂工人们夏天住席棚子,冬天住干打垒土坯房,他们偶尔拿三接头的劳保鞋和附近村民换鸡蛋,换完鸡蛋也不多说话,说是三线工厂有保密纪律。附近村民搞不懂什么是三线工厂,只见山脚的厂房一天天长高,比拔节的玉米还快上百倍,转年就完工投料生产,冒出第一股化工黑烟。“先生产,后生活”的建厂突击队马上又动工家属区,萝卜快了不洗泥,一排排二三层楼房很快封顶,冒出了第一缕白色炊烟。
等到秋天,新落成的家属区里开进来二百辆解放大卡车,车上装满了衣柜木床和锅碗瓢盆。随车抵达的男人身穿劳动服,头戴前进帽,装束和“大生产”烟盒上的画像一模一样。工人下了车,给前来围观的当地村民敬上一根香烟,问:“你们这疙瘩冬天脑和(暖和)不?刮大烟炮(风雪暴)不?”
当地村民听不懂什么叫“大烟炮”,随手把香烟夹在耳朵上,掏出自己的烟袋锅点上火,吐出一口烟气,反问道:“你们这个厂子能有二百户?”
“你也太小瞧我们厂子了!”前进帽工人也吐出一口烟气,“我们是头一批!这二百辆大卡车要跑二十个来回,老爷们儿押车先来,老婆孩子坐火车,随后就到!”
村民们掐指一算,好家伙,四千户!少说也得两万人。
就这样,两万人的军工厂自北境南下,在温暖的铁城西郊建立了崭新的领地,并很快得到了“西铁城人”的绰号。西铁城人陆续建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职工医院职工俱乐部,图书馆体育馆灯光篮球场。他们把黑龙江老厂区的毛主席塑像也搬到了新厂机关楼前,全厂职工轮流在塑像下拍照合影。他们把照片寄给遥远北方的亲戚,信中写道:“不论工厂搬到海角天涯,有毛主席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
特殊年代里的西铁城厂,一直对外托称是农用化工厂。直到后来发生了一场特大生产事故,大爆炸“轰隆”一声巨响,把远在五十里外的半个铁城市的门窗玻璃都震碎了。本地人就问他们,你们厂不是生产化肥农药的吗?咋整出这么大动静?西铁城人含糊回答,说高级化肥都容易爆炸。本地人问,那化肥不就成了炸药?西铁城人民说,对,化肥跟炸药本来就是一家。本地人民将信将疑了好几年,后来才慢慢搞明白,神秘的西铁城厂根本不生产化肥,而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火药生产基地!而这些在山谷里上班的工人,都是政审筛出来的“好人好马”,受过最严格的保密培训。
直到八十年代,西铁城厂才日渐褪去从前的神秘面纱。更多的本地人有机会走进厂区,他们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世外独立王国,运行着完整的社会体系。什么供电供水供热,医院学校邮局银行,报纸闭路电视台,厂区内一应俱全。不夸张地说,从职工医院里呱呱坠地,到太平间里长眠不起,活人可以一辈子不用走出十里厂区。
当年像西铁城一样的三线大厂散布全国中西部,这些重工业飞地各自号称“十里车城”“十里炮城”“十里纺城”,西铁城也曾自号“十里化工城”。厂就是城,城就是厂,这里城厂一体的生活场景宏大有序:每天朝阳升起,厂区二十个大喇叭一起响起《歌唱祖国》的歌声,千万辆自行车汇成潮水,从生活区涌向生产区的预制车间、硝化车间、混成车间、机械分厂、胶帽分厂。每个车把上都挂着一样颜色的塑胶提兜,兜子里装的是大同小异的铝质饭盒。等到下班时间,千万辆自行车再次汇聚成河,流回炊烟升起的生活区。生活区里也是高度的集体化和同质化。楼上楼下全是同事,楼前楼后全是工友,子弟们互相认识彼此的父母。单职工的家庭叫“单基药”,双职工叫“双基药”。全厂职工张口闭口都说“我们厂”,管进城叫作“去铁城”,管生孩子叫作“出成品”。每个家属区都有好几个大喇叭,时不时广播生活通知:
“停水通知:明天供水管线维修,一三五家属区停水,消防车五点钟送水!”
“接种通知:本周之内,全体一九八二年出生的小学生由家长陪同,到职工医院打预防针,吃塔糖,打蛔虫!”
“游园通知:明晚工厂举办元宵灯会,请大人务必看住小孩,避免踩踏走失!”
“关闭通知:由于近期红眼病爆发,厂游泳池近期关闭,开放时间待定!”
西铁城厂像是天外飞来的巨型陨石,自带一套磁场体系,与驻地城乡几十年来格格不入。在讲话口音上,工厂职工学不来铁城本地的鼻音方言,厂内只通行黑龙江口音的厂话。在饮食上,西铁城的锅包肉是酸甜口,而铁城本地则是咸口。哪怕是玩虫子,工厂子弟也和当地小孩玩不到一块去,工厂子弟不知道什么叫“知了猴”,村民小孩也听不懂什么叫“扁担钩”。
在西铁城厂搬来之前,铁城市内也有零散规模的轻工厂,像搪瓷厂、热水器厂、缝纫机厂、毛巾厂、胶鞋厂。这些厂连职工带家属也达不到千人规模。而后搬来的西铁城厂属于正地师级单位,厂党委书记和市委书记在级别上平起平坐,在待遇上更胜一筹,市委书记坐的是国产212吉普,厂书记坐的是苏联伏尔加小轿车。由此,又红又专的西铁城人民不太把作坊小厂和市民看在眼里,他们看上眼的,只有哈尔滨的“三大动力,十大军工”、齐齐哈尔的“一重”、沈阳的“黎明东机五三”、鞍山的“三钢一铁”。
市区人民也看不惯牛哄哄的西铁城,讥诮说,我们城里有文庙魁星楼,有千年辽塔百年古刹,你们厂子除了山沟就是烟囱,有啥可牛的?西铁城人反驳说,什么破塔邪庙,都是封建底子孔家店,还拿出来显摆?你们城里也不过“三条街五个楼,一个交警一个猴”,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工业现代化?
作为光荣的三线工业飞地,西铁城人民觉得自己是五月花帆船运来的特选子民,而本地人却认为他们是南下掠地的金兀术。武斗年代里,西铁城厂的造反派曾把大炮拉出厂区,要炮打城里的阶级敌人。从那时起,铁城本地人民只用一个字评价西铁城人:虎!这既有对于赳赳武夫的鄙视,也有对于强悍武力的惧怕。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