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编号:
217209787222234550
销售价:
¥33.80
市场价:
¥39.8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人间游戏》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摆脱情感绑架的工具书。如果你常感到被他人情绪操控(如“要不是你”)、或陷入自我怀疑,这本书可以帮助识别情感勒索,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

◆职场人际的实用指南。书中分析的“办公室政治游戏”如““你为什么不—是啊,但是”)”游戏直击职场痛点。学会识别同事、上司的潜台词,避免无效内耗,用更成熟的方式应对复杂关系。

◆亲密关系的解密手册。为什么有些情侣总在重复“你不够爱我的争吵?伯恩用游戏理论拆解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争夺、情感操控和受害者心态,帮助摆脱“互相伤害”的互动模式。

◆亲子教育的反思视角。伯恩指出许多亲子冲突源于“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的错位互动,如“看看我有多努力”游戏。可以帮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避免将孩子卷入无意识的控制游戏。

◆全新翻译,力求通俗易懂。

◆新锐设计,新颖有趣。

 
内容简介

《人间游戏》是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的经典著作,首次出版于1964年,奠定了沟通分析理论(TA)的基础。书中提出,人们在日常互动中会无意识地参与“心理游戏”——即重复的、带有隐藏动机的行为模式,这些游戏往往源于童年未解决的情感需求,并导致负面情绪和关系冲突。伯恩通过“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解析了这些游戏的运作机制,例如“你为什么不—是啊,但是““要不是你”等常见游戏。他揭示了这些游戏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并鼓励读者通过觉察自我状态、打破游戏模式,实现更健康、真诚的沟通。这本书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是心理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

作者简介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是加拿大裔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的创始人。他毕业于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后在美国从事精神分析研究。伯恩对传统精神分析方法感到局限,转而发展出更简洁、实用的TA理论,强调人际互动中的自我状态(父母、成人、儿童)和心理游戏。他的代表作《人间游戏》(1964年)将心理学理论通俗化,广受欢迎。伯恩的理论对心理咨询、教育和管理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目  录

引言 / 001

第1部分 游戏分析 / 009

第二部分 游戏汇编 / 053

第三部分 超越游戏 / 167

附录 / 185

 

媒体评论

《人间游戏》曾连续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逾100周,这是国际心理学界过去没有发生过、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仅有小概率会发生的心理学大事件。

——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布新教授

 

伯恩是当代最受误解……最没有获得应有尊崇的心理治疗师。

——艾恩·斯图尔特,英国伯恩学院(THE BERNE INSTITUTE)的联合院长

 

伯恩以简单好记的甚至口语化的文字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外显的互动,人们因此得以了解自身行为,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可以改变……这是一本值得再三阅读的书。每每重读,伯恩那历久弥新的才智,还有他那敏锐的临床观察,以及我们一直以来亏欠他的诸多感激之情,都一再令我敬佩不已。这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

──詹姆斯·R.艾伦,医学博士、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前主席

在线试读

 

引言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理论在《沟通分析》中已经有相当详细的概述,可以概括如下。

斯皮茨发现,长期没有身体触摸的婴儿,身体机能会陷入不可逆转的衰退,并容易最终死于并发疾病。实际上,这意味着他所说的情感剥夺可能会产生致命的后果。这些观察引发了刺激饥渴(stimulus-hunger)的概念,并表明最受欢迎的刺激形式是那些由身体亲密提供的形式—基于日常经验,这一结论并不让人难以接受。

在遭受感官剥夺的成年人中可以看到一种相关的现象。在实验上,这种剥夺可能会导致短暂的精神病,或者至少引起暂时的精神困扰;在过去,社交剥夺和感官剥夺在被判长期单独监禁的个体身上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事实上,单独监禁是最令人畏惧的惩罚之一,即使对肉体惩罚习以为常的囚犯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是一种臭名昭著的诱使政治服从的程序(相反,反对政治顺从的最好武器是社会组织。

在生理方面,情感剥夺和感官剥夺很可能会导致或加剧器质性变化。如果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6]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神经细胞可能会间接地发生退行性变化。这可能是营养不良造成的继发效应,但营养不良本身可能是冷漠的结果,就像患有消瘦症的婴儿一样。因此,可以假设一条生物链,从情感剥夺和感官剥夺,到冷漠,到退行性变化和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刺激饥渴对人类有机体生存的重要性与食物饥渴是一样的。

事实上,不仅在生物学上,而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上,刺激饥渴在许多方面与对食物的饥渴相似。“营养不良”“饱足”“美食家”“贪食者”“时尚派”“苦行僧”“烹饪艺术”和“好厨师”等术语很容易从营养领域转移到知觉领域。过度填塞与过度刺激有相似之处。在这两个领域中,在供应充足、菜单多样化的通常条件下,选择将受到个人特质的很大影响。这些特质中的一些或许是天生的,但这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无关。社会精神病学家关心的是婴儿在正常成长过程中与母亲分离后会发生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内容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如果你不被抚摸,你的脊髓就会萎缩。”因此,在与母亲的亲密关系结束后,这个人的余生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他的命运和生存不断地被抛向这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力量,它们阻碍着婴儿式的身体亲密关系的继续;另一方面是他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妥协。他学会了更微妙的,甚至是象征性的应对方式,比如,连最微小的点头认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作用,尽管他最初对身体接触的渴望仍然没有减弱。

这个妥协的过程可以用不同的术语称呼,比如“升华”,但无论它叫什么,结果都是将婴幼儿期的“刺激饥渴”部分地转变为一种可以被称为“认可饥渴”的东西。随着妥协的复杂性增加,每个人在寻求认可的过程中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正是这些差异为社会交往增添了多样性,并决定了个人的命运。一位电影演员可能需要匿名的、无差别的仰慕者每周给他数百次安抚,才能让他的脊髓不至于萎缩;而一位科学家可能每年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那里得到一次安抚,就能保持身心健康。“安抚”可以用作身体亲密接触的通称。在实践中,它可以有多种形式。有些人真的会抚摸婴儿,有些人会拥抱或轻拍,而有些人会开玩笑地用手捏或用指尖拨弄。所有这些在谈话中都有它们的类似物,所以似乎可以通过听一个人说话来预测一个人会如何对待婴儿。作为意义的延伸,“安抚”可以在口语中用来表示任何暗示认可他人存在的行为。因此,安抚可以被用作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安抚的交换构成了沟通,而沟通是社会交往的计量单位。

就博弈论而言,这里出现的原则是,任何社会交往都比根本不交往有生物学上的优势。这一点已经通过莱文(S.Levine)的一些引人注目的在大鼠身上的实验得到了证明。在这些实验中,触摸不仅对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发育有帮助,而且对大脑的生化结构,甚至对抵抗白血病都有积极的影响。这些实验的显著特点是,温和的触摸和痛苦的电击在促进动物健康方面同样有效。这种对上文所说内容的证实,鼓励我们更有信心地进入下一节。

 

时间的结构

 

我们暂且假定,对婴儿的安抚及其成年后的等价物—认可—两者都具有生存价值。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互相问候后能做些什么,无论是大学里的一句“嘿”,还是街头巷尾持续几小时的嘘寒问暖?在刺激饥渴和认可饥渴之后是“结构饥渴”(structure-hunger)。青少年长期面临的问题是:“然后你会对那个人说什么?”不只青少年,还有许多其他人也觉得社交间歇是最让人不舒服的—这是一段沉默不语、无所适从的时间,在场的人都想不出比“你不觉得今晚的墙是垂直的吗”更有趣的话了。人类永恒的问题是如何安排他醒着的时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社会生活的功能都是为此而让大家互相帮助。

时间结构的具体操作可以被称为编排(programming),并将其划分为材料、社会与个人三方面。安排时间最常见、最方便、最舒适、最实用的方法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来处理外部现实中的材料,即通常所说的工作。严格来说,这样的项目应该被称为“活动”;因为社会精神病学的一般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也是一种工作形式,所以“工作”一词并不确切。

材料编排源于在处理外部现实时遇到的各种变化;只有当活动提供了“安抚”、认可和其他更复杂的社交形式时,材料编排才令人感兴趣。材料编排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本质上它基于数据处理。建造一艘船的活动依赖一系列的测量和估算,而发生的任何社会交流必须从属于这些测量和估算,才能使建造持续进行。

社会编排催生了传统的仪式性或半仪式性的交流。衡量它的主要标准是当地人是否接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礼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会教他们的孩子礼仪,这意味着他们知道正确的问候、用餐、排泄、求爱和哀悼的仪式,以及如何在适当的分寸下讨论某一话题。这种分寸感让人进退有据,不过其中一些是普遍适用的,一些是在局部地区通行的。在当地的传统中,就餐时打嗝或问候另一个男人的妻子,要么是被鼓励的,要么是被禁止的。事实上,这些交流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反相关性。通常,在吃饭打嗝的地方,问候女性是不明智的;在人们问候女性的地方,吃饭打嗝是不明智的。通常,在正式的仪式之后,是半仪式性的主题对话,为了区分,我们可以将后者称为“消遣”。

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的个人编排悄悄进入,从而开始发生“事件”。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偶然的,有关各方可能都会这样说,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往往遵循特定的模式,易于整理和分类,而且顺序受到没有明说的规则的限制。只要友好或敌对行动持续按规则进行,这些规则就会一直隐藏着;但如果采取非法行动,导致象征性的、口头的或法律上的“犯规”抗议,这些规则就会变得显而易见。与消遣不同的是,这样的顺序更多地基于个人而不是社会编排,可以被称为游戏(game)。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在各种组织机构中的生活,都有可能是年复一年地进行同一游戏的不同变体。

说社交活动大部分都是在玩游戏,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是“好玩的”或双方没有认真地参与到关系中来。一方面,足球和其他体育“游戏”可能一点儿也不好玩,玩家可能非常严肃;这些游戏与赌博和其他形式的“玩”都有可能非常严肃,有时甚至会有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一些作家,例如赫伊津哈(Huizinga),在“游戏”中加入了食人族的盛宴等骇人听闻的事情。因此,将自杀、酗酒、吸毒、犯罪或精神分裂症等悲剧行为称为“玩游戏”并不是不负责任、开玩笑或野蛮的行为。人类游戏的本质特征不是情绪的虚假性,而是这些情绪是受控制的。当对不合理的情绪表现实施制裁时,这一点就会暴露出来。游戏可能是极其严肃的,有时候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但只有在违反规则的情况下,才会有严重的社会制裁。

消遣和游戏取代了真正的亲密。正因为如此,它们可能被认为是预备性的参与,而不是真正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消遣和游戏被描述为令人痛苦的娱乐形式。当个人(通常是本能的)编排变得更加激烈,社交模式、隐秘的限制和动机开始让位时,亲密就开始了。只有在这个时候,刺激饥渴、认可饥渴和结构饥渴,能够得到彻底的满足。亲密的原型是柔情蜜意的受孕行为。

结构饥渴与刺激饥渴具有相同的生存价值。刺激饥渴和认可饥渴表达了避免知觉饥渴和情感饥渴的需求,后两者都会导致生物退化。结构饥渴表达了避免无聊的需要,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10]指出了无结构时间造成的弊端。如果无聊持续一段时间,它就会成为情感饥渴的代名词,并可能产生同样的后果。

孤独的人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安排时间:活动和幻想。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即使当着别人的面,一个人也可以保持孤独。当一个人是一个由两个或更多人组成的社交团体中的一名成员时,有几种选择来安排时间。按照复杂性的顺序,它们是:(1)仪式;(2)消遣;(3)游戏;(4)亲密;(5)活动—可以由前面四种任意组合而成。一个集合体的每个成员的目标,是从他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满足。他越平易近人,就越能获得满足感。他的社交活动的大部分编排都是自动进行的。由于在这一编排下获得的一些“满足”,如自我毁灭的满足,很难从“满足”一词的通常意义上辨认出来,因此最好用一些更不明确的词语来代替,如“收获”或“获益”。

社交接触的获益围绕着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它们与以下因素有关:(1)缓解紧张;(2)避免有害的局面;(3)获得安抚;(4)维持既定的平衡。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和讨论。翻译成社会精神病学的术语,它们可以表述为:(1)主要的内在获益;(2)主要的外在获益;(3)次级获益;(4)存在主义获益。前三种类似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疾病带来的获益”:分别是内在的因病获益、外在的因病获益和有害健康的获益。经验表明,从获益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沟通比将其视为防御性操作更有用、更具启发性。首先,最好的防御是根本不参与任何沟通;其次,“防御”的概念只涵盖前两类获益的一部分,其余的部分,连同第三和第四类获益,都因为这一视角而被排除在外了。

最令人满意的社交接触是游戏和亲密关系,无论它们是否包含在一系列活动之中。长时间的亲密关系是罕见的,即便如此,它也只是一件私事;重要的社交活动通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这是我们在这里主要关心的主题。关于时间结构的更多信息,可以参考作者关于团体动力的书。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