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延安对话

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毕森一行人于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真实境况。在延安短短四天四夜的停留中,毕森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进行了一一的采访,同时为他们的崇高理念与精神力量所感召
编号:
21716-9787020160129
销售价:
¥39.90
市场价:
¥45.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地址: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央路12号中央路商场二楼
电话:
0429-5552299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1937,延安对话》由美国汉学家托马斯·亚瑟·毕森所著,本书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毕森一行人于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真实境况。在延安短短四天四夜的停留中,毕森对、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进行了一一的采访,同时为他们的崇高理念与精神力量所感召。除文字外,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照片,不仅有1937年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还有当年延安根据地的实际面貌,尤其难得的是捕捉下了当时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其内容相当于一部小型的《红星照耀中国》,具有非常珍贵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是美国学者毕森1937年6月到访延安的见闻与记录,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革命实践和思想理论的重要见证。

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是《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好朋友。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了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这些珍贵的笔记和照片,不仅能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容貌风采、精神信念和理想光芒,更是从一位西方学者更加客观和切实的角度,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和历史必然性,是对中国共产党一百年辉煌而艰辛历程的有力补充和证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作者简介

托马斯?亚瑟?毕森(Thomas Arthur Bisson 1900-1979):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研究专家,担任过美国政府的东亚政治经济顾问。曾于1924年至1928年期间来到中国,先后在安徽省怀远县一所中学以及燕京大学执教。1937年6月,到访延安,后返回美国。1948年至1953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系任教。后因麦卡锡主义政策影响被迫离开美国。1969年,应邀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任教,为该校中国语言和文化课程奠基人。

 

译者简介:李彦,北京人,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1997年起在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任教。现任文化及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担任滑铁卢孔子学院加方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从1985年起从事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曾获中外多个文学奖项。主要作品有: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雪百合》,中文长篇小说《海底》《嫁得西风》,纪实文学《兰台遗卷》《不远万里》《校园里那株美洲蕾》等。

媒体评论

尘封八十年珍贵史料 国内首版,

征程几万里烽火岁月 映照初心。

 

1937年在延安,一个美国学者与共产党领袖及民众的对话。中文版首次出版。

 

一部新发现的“红星照耀中国”

 

对话红色圣地中的革命领袖

倾听历史转折中的崇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所以毫无顾忌地透露出这些讯息,是因为他们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此刻正站立在历史转折点的紧要关头上,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来。——(美)欧文?拉铁摩尔

它真实地记录下美方时势研究人员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到来前后一刻,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后关头,所做的重要政治宣示;真实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在全面抗战到来前的那一刻,所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以及人民的精神面貌。

——陈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

 

延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胸中,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那个环境里,个人私欲必须向崇高的理念折腰。为了共同的事业,人人平等,官兵一致,齐心协力,顽强奋斗,大家分享着这种精神追求所带来的充实感……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顽强不屈地奋斗着、坚持着,要把这种精神推广到整个中国。” 

——(美)托马斯?亚瑟?毕森(T.A. Bisson)1937年6月

 

我曾经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但却是我见过的一个能够统一全中国的人。

——(瑞典)艾飞?希尔(Effie Hill,与毕森同行的机械师)1937年6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所以毫无顾忌地透露出这些讯息,是因为他们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此刻正站立在历史转折点的紧要关头上,并能清晰地展望到前景和未来。

毕森所记录下来的在延安那一场又一场谈话之中,为突出的特色,便是中国革命领袖们令人震撼的清晰思维和先见之明。     

——(美)欧文?拉铁摩尔 ( Owen Lattimore,与毕森同行者的东方学者)1972年8月 

 

“在过去的几十年岁月里,我曾辗转流离,多次搬迁,但是,这两本笔记却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身边,跟随着我,浪迹天涯。仅此一点,便足以证明,它们在我脑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 托马斯?亚瑟?毕森(T.A. Bisson,1900-1979)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