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耗时16年写成的一部不朽自传
编号:
202410061032753
销售价:
¥288.00
市场价:
¥338.00
 
  • 月销量: 0
  • 评分数: 0
  • 评分: 0.0
数量:
地址:
葫芦岛市连山区中央路12号中央路商场二楼
电话:
0429-5552299

商品介绍

编辑推荐

诗意的文思,动情的文笔,年代的跨度,用包含着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等的丰富体裁形式呈现出来,犹如一幅幅宏阔而精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社会理想的形成轨迹,具有极强的亲历感、在场感。

 

尤其是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章节,当时活跃的俄国大知识分子们在回忆录中纷纷亮相,得到了十分传神的描写和群体塑像的再现,使得这部个人自传具有了思想史活化石的珍贵意义。

 

本版系巴金与臧仲伦先生的合译本,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尤其是巴金翻译中参考多种原本,为中译本加了大量注释,对阅读本书大有益处。

 
内容简介
《往事与随想》是“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耗时16年写成的一部不朽自传,也是世界回忆录文学的杰作。

全书用编年结构,从作者在襁褓中经历1812年莫斯科大火写起,记述了俄国抗击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40年代俄国知识界的思想论战、1848年的欧洲革命、俄国农奴制的废除、60年代的民粹派运动等半个世纪俄国和西欧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深情的讲述,诗意的文思,动情的文笔,犹如一幅幅壮阔而精美的历史画卷,展开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社会理想的形成轨迹——少年时期的幻想、青年时期的希望、青春岁月的豪迈,监狱和流放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生命的伤痛、与朋友的争论、与敌人的斗争等情节,用包含着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等的丰富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极强的亲历感、在场感。尤其是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章节,当时活跃的俄国大知识分子们在回忆录中纷纷亮相,得到了十分传神的描写和群体塑像的存档,使得这部个人自传具有了思想史活化石的珍贵意义。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

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政论家,俄国自由出版发行业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的理想世界,曾在欧洲创办《北极星》杂志和《钟声》报,对托尔斯泰的平民观产生重要影响。列宁称赞他是“举起伟大旗帜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人”,在“为俄国革命的准备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一位文学家,赫尔岑以独特的文体著称,代表作有《谁之罪?》《偷东西的喜鹊》以及集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杂感于一体的巨型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两位译者简介:

目  录
上卷

自序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我的保姆和 La grande armée——莫斯科大火——我的父亲见拿破仑——伊洛瓦依斯基将军———同法国战俘一起旅行—— 爱国主义——卡·卡洛——共同管理产业———分产———枢密官
第二章 保姆们的议论和将军们的闲谈——不明不白的身份——俄国百科全书派——寂寞无聊———女仆房和门房———两个德国 人———功课和阅读———教义问答和福音书
第三章 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和十二月十四日———精神的觉醒———恐怖主义者布肖———柯尔切瓦的“表姐”
第四章 尼克和麻雀山
第五章 家庭生活的细节———俄国的十八世纪的人———我们家里的一天———客人和 habitués———仲伦倍格———随从和其他的人

媒体评论
《往事与随想》可以说是我的老师。
——巴金

我每天翻译几百字,我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
——巴金《一封信》


赫尔岑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导师。赫尔岑是一个整体的自然力,需要整体地接受他,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他的预言和错误。……您在阅读赫尔岑的过程中总会激动兴奋,阅读之后您总会醍醐贯耳,更有力量。
在线试读
《往事与随想》作者序

许多朋友劝我出版《往事与随想》的全本,这并不困难,至少头两卷是这样。 但是他们说,在《北极星》上面发表的片段是零碎的,它们不统一,偶然地断断续续,时而提前叙说,时而移后描述。 我觉得的确是如此,不过我无法改正。 作一点增补,把各个篇章按年代顺序编纂起来,并不是难事;然而 d’ un jet〔法语:马上,一下子〕要把全书回炉重写, 我不想这样做。

《往事与随想》并不是连贯地写成的;某些篇章之间相隔好几年。 因此书中处处都留下写作时期的时代色彩和各种情绪的痕迹,——我不想抹掉它。

这与其说是笔记,不如说是自白,围绕着它,和它有关的都是从往事里抓出来的片段回忆,在随想里留下来的思绪点滴。 然而把这些外屋、顶楼、厢房合并在一起,它也是统一的,至少我是这样看法。

这些笔记并不是初次的试作。 我在二十五岁左右,就动手写过类似回忆录的东西。 事情是这样的:我从维亚特卡给转移到弗拉基米尔,感到十分寂寞。 在靠近莫斯科的地方待下来使我感到苦恼,感到屈辱;我落到了这样一种境地:就像坐在最后一个驿站里得不到马的人那样。

事实上这差不多是“行将结束的青年时代的最纯洁、最严肃的时期”。 那个时候我虽然寂寞,却心里开朗而幸福,好像小孩们在节日或者生日的前夕感到寂寞一样。 每天都有写着小字的书信到来;我为它们感到骄傲,感到幸福,它们帮助我成长。 然而别离折磨我,我不 知道该做什么来更快地度过这无限长的时光——充其量不过四个月……我听从了对我的劝告,开始在空闲时候写下我关于克鲁季次的回忆,关于维亚特卡的回忆。 我写满了三本笔记本……这以后,过去的事便淹没在现实的世界里了。

商品评论

暂无商品评论信息

商品咨询

暂无商品咨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