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在北京送快递》作者胡安焉
回溯童年和原生家庭,完整梳理写作历程
讲述一个人如何在不断的抉择和逃离中,重塑精神家园
低处的生活,开出鲜亮的花朵
选择成为谁,是不自由的人生中最大的自由
生活的幽微曲折中,发光的仍是普通的事物、低处的风景
打动许多读者:
“我像在照镜子一般观察着自己敏感的一面。”
“好具体的生活,说不上苦难的艰辛,说不上安稳的平凡。”
“可能一开始大家都是看客,后来也许都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一种全新的视角,是真实的苦、真实的痛,是这个麻痹世界的一针清醒剂。”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之下,都别放弃自我的感受力、思考力、行动力。”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此刻拥有着的,就是永恒。”
“入世,入尘,入尘世,但他始终善良热烈,保持运动、阅读和写作。”
“关于写作,作者给我们点出了坚持的意义。”
“作者过着反复波动的流动液体般的生活,或许自由真的会显形。”
“它未经网络的粉饰,原原本本地呈现普通人的精神状态。”
“作者的平静倒让这现实显得像小说,如此这般翔实又密密麻麻的生活。”
“在经历了很多不公、困苦后,依旧保持着一颗纯良、乐观的心。”
“坚持思考的灵魂可以一次又一次发现书里已经写过的东西。”
“脱离那些外在评判,人始终是活给自己看的。”
内容简介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至少在四十岁之前,做过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经济收入还拖了人均收入的后腿;从来没有人用‘优秀’来形容过我,也没有人真正关心我的内心世界。”
继《我在北京送快递》之后,胡安焉把视角转向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他讲述童年和原生家庭对自己性格形成的影响,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生命中途,选择以笔代口,从境遇、观念、心性、文本等多个层面,细致、生动、具体地梳理一路走来的坎坷颠簸。随之逐渐落成的,是一处丰富、自足、平和的精神家园。
回过头看,支撑他在生活低落处继续前行,并一步步走上写作之路的,正是“生活的另外部分”,是那些“为普通的事物感到惊讶的时刻”。
前 言
自 序 普通的事物
二〇一六年有一段时间,我暂住在一个朋友的工厂宿舍里。有一天他对我说,和我同住的人告诉他,我每晚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他没想到我竟然这么好学。他用了“好学”这个词,这让我愣了一下,当时我已经三十七岁,有很多年没听到过这个词了。随即我意识到——当然不是单从这件事上,而是从我对他方方面面的了解上——对他来说,读书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掌握技能、获得知识,然后以此来改善生活;假如不带有这些目的,那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可是我不知道,像《包法利夫人》《卡拉马佐夫兄弟》《安娜·卡列尼娜》《城堡》《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小说,我读了之后如何学以致用?幸好他不清楚我在读什么书,否则他就会对我失望和担忧,因为在他看来,我的阅读是在虚掷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