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论幸福》共有93篇随笔,阿兰引经据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实例,从不同角度诠释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题。
他教我们敞开心胸,“原谅自己其实是愿意原谅别人的首要条件。相反地,不稍节制的懊悔,相形之下往往是在扩大别人的过错”;他教我们坚强意志,“命运是变动的,一弹指就会创出一个新的世界。菲薄之力也会引发无尽的后果”;他教我们相处之道,“愈是真挚与珍贵的情感,也就愈缺少不了礼貌”;他鼓励采取行动,“人们常说自己总是错过幸福。对于免费的幸福而言,此话不假,因为免费的幸福根本不存在。而人们自己创造的幸福,从不会让人失望。因为幸福就是学习,而人们永远在学习”……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阿兰(Alain,1868—1951),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评论家,被誉为“现代苏格拉底”。本名埃米尔-奥古斯特?夏蒂埃(émile-Auguste Chartier),以笔名闻名于世,笛卡儿学派追随者。著有《论幸福》《论教育》《论哲学家》《论政治》《美术体系》《观念与年纪》《诸神》等书。他的作品被其学生——法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书之一,堪与蒙田的随笔媲美。1951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大奖”(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为此奖第一位受奖者。
出生于佩尔什的莫尔塔尼,父亲是兽医,母亲为擅长饲养马匹的佩尔什人。这些背景促使他认为:应当透过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种冲动情绪去体认人的本质,并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
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1892—1933),广受学子爱戴。对政治的热情以及对党派的痛恨,使其成为报社的专栏作家。作为人文主义者,他积极反战;身为爱国者,他为服从义务而参战(1914)。在战场上见证情绪所导致的致命性,并由此寻觅人类受困于情绪的原因,这也成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其后逐步形成了创新且历久不衰的哲学写作。
译者简介
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从事法国当代哲学及文学研究,译著有《从卡夫卡到卡夫卡》等。
杨凯麟,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兼任院长。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